成长的的烦恼:一个巴掌打出的抽动症孩子

文 / 小乔育儿
2017-09-06 14:27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有些症状甚至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很多家长不了解这是一种疾病,而把这些症状当成是孩子的坏毛病,这种错误观点不仅会贻误孩子康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初中生小强是个内向的孩子,但他小时候并不是这样,5岁以前,他一直是聪明活泼的。父母希望小强有出息,从小就让他学弹琴、学画画、学书法、背唐诗……

小强5岁那年,有一次背唐诗时口齿不清,爸爸很生气,将他推倒在地。当他从地上爬起来重新站在爸爸面前时,紧张得直眨眼,爸爸还沉浸在怒气中,看到他不停地眨眼,更生气了,一巴掌打在他脸上。从此,小强落下了爱眨眼的毛病,一紧张就不停地眨。

成长的的烦恼:一个巴掌打出的抽动症孩子

几年过去了,小强的毛病不断增加,有时挤眉弄眼,有时耸肩咳嗽并发出一些怪声,影响同学们听讲。尽管小强跟老师解释自己不是故意的,但还是经常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嘲笑,于是,原来聪明活泼的小强慢慢变得内向了。上初中后,小强变得更加内向、自卑,不敢与同学们交往。

实际上,小强从5岁起就患上了儿童抽动症。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大多起病于4~12岁。儿童抽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儿童受惊吓或精神紧张常常是发病的诱因,发病后会出现面部肌肉或肢体肌肉反复地抽动。

多半患儿可以自愈,但有部分患儿,随着时间推移,抽动部位会增加,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表现为冲动性地触摸东西、刺戳动作、踢脚、跪姿、走路旋转等动作,自身不可控制。有的抽动还不易被家长发现,如肚子抽动。

有部分病例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发出各种有音节或无音节的叫声,或不适当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重复刻板的秽语。有研究表明,儿童抽动症至少有30%会出现秽语症。部分严重病例还可出现模仿动作和重复语言、强迫动作或猥亵行为。

成长的的烦恼:一个巴掌打出的抽动症孩子

儿童抽动症对儿童的伤害远远大于疾病本身造成的痛苦,还可影响儿童如下方面:

1、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的发声可导致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同学甚至老师的歧视或嘲笑,可能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

2、个性发展问题。4~12岁这一期间,不仅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和品行障碍。有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出反社会及犯罪行为。

3、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如果患儿的抽动障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

研究证明,儿童抽动症不向精神衰退发展,智力一般也不受影响。有学者发现,部分抽动症患儿智商高于一般儿童。对这种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对已发病患儿的康复应坚持用药和心理疏导并重原则。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专家指出:在积极的用药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家长、教师包括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应懂得一些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特点和疾病知识,对患儿的抽动和发声症状给予理解和宽容,老师们针对孩子的特殊情况适时调整教育目标,用充分的爱心来关怀他们!鼓励患儿融入同龄人中。

良好的家庭气氛会对患儿的康复产生积极影响。儿童抽动症的起因和加重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家长的打骂、歧视和情感上的忽视,会加重患儿的病情。

由于抽动症患儿有着与其它疾病不同的表现和症状,家长往往或是打骂歧视,或是过分迁就保护。打骂歧视固不可行,而过分迁就又是一种退化性培养,许多患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由此受到严重影响,即使是抽动症缓解后,仍然会出现行为幼稚、社会适应不良、与人交往困难等问题。合理的、系统的、科学的解决儿童抽动症,一直是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成长的的烦恼:一个巴掌打出的抽动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