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区医院血液专家杨海平:5%的自我+95%的工作

文 / 河科大一附院新区医院
2017-08-30 18:28

洛阳新区医院血液专家杨海平:5%的自我+95%的工作

化疗掉光的头发、苍白的皮肤、偶然的晕倒、死亡的命运……提到白血病,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这些。以白血病为代表的血液病总是和绝望、悲观同行。这种联想不无理由,血液内科疾病的治疗的确面对着相比其他疾病更加复杂的问题。在医生选择从业科室时,血液科也总是鲜有问津。

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简称:洛阳新区医院)的血液内科,以杨海平主任为代表的治疗团队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危难的血液重症。在不断克服挑战的过程中,科室以极高的治愈率获得了患者的信任与好评。而他们的带头人杨海平,已在血液科探索行医二十余年。

杨海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学科带头人,新区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院优秀专家。现任河南省免疫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洛阳市实验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洛阳市血液学会秘书、河南省医师协会血液学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中华慈善总会GIPAP/TIPAP注册医师。拥有二十余年的临床治疗经验,擅长各种疑难贫血、出血、黄疸、发热的诊治,擅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化疗,擅长造血干细胞移植。

患者:“到这里就有一种心安的感觉 ”

“作为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学科,我们有着很优秀的传统,那就是为病人服务,不惜一切代价。”杨海平主任开篇便是这样一句话。像是导语给全文奠定基调,“服务”、“牺牲”这两个词贯穿了杨海平主任在血液科工作的全程。

最多的一天,杨海平主任要面对洛阳新区医院血液科两个病区的150名患者。每天都在病房中辗转奔波的杨主任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和职业直觉,“我几乎对我们每位病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每见到一个病人就会跟他说你是化疗第几天,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啦……”这一“绝技”获得了下级大夫的佩服,更赢得了患者的安心。

“白天在病房看过病人之后,晚上回到家真的会把白天病房里的事情从上到下想一遍,想一想每个病人是什么问题,他现在是什么阶段,接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明天要给大夫交代哪些方面。……有时晚上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当晚就会联系对应的医生,问问他病人现在有没有出现某个问题。”杨海平主任平静地叙述着她这二十年来的日常,眉宇间没有一丝骄矜,只是淡淡地补充道“这是病人对我们信赖的一个基础。”

洛阳新区医院血液专家杨海平:5%的自我+95%的工作

洛阳新区医院血液专家杨海平:5%的自我+95%的工作

杨主任带领的血液科在成人、儿童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上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引以为豪的就是各种贫血的鉴别诊断,过硬的技术和服务在患者中相传,同时随着新农合、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更多患者有病敢来看,有病看得起。洛阳新区医院血液科走廊里加了不少病床,越来越多的血液病患者选择来到这里就医。

“血液科之所以能这么好,是因为病人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最大的帮助。”杨主任这样概括血液科获得成绩的原因。

在白血病中较为多发的是一种被简称为“M3”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它属于血液科急危重症。该类型白血病早期进展十分凶险,多因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导致严重出血而死亡。但一旦病情缓解,预后较好。通过定期化疗和口服药物持治疗,80%以上患者可以完全治愈而不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这种类型的白血病,杨海平主任所在血液科有着优异的成绩——

“从去年新区医院血液科开业到现在一共收治了10-20例M3病人,全部让他们活了下来,没有一个早期死亡。如果有一个病人发现是M3,那么我们全科人都盯着看他,发生任何问题都随时处理。”杨海平主任这回露出了骄傲的神情,病人的好转才是她信心的来源。

高超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换来的是患者一句简单却有分量的话——“到这里就有一种心安的感觉 。”

科室:"每一个骨髓移植的患者都是一个故事"

骨髓移植,是很多危重血液病患者最终治愈的希望。在进入到无菌移植仓后,患者要服用大剂量的化疗药物,最大限度地消灭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同时抑制患者免疫系统,使供者造血细胞能够顺利植入。在这样移植前的预处理过程中,患者往往面临着身心的巨大压力。杨海主任说,“每一个骨髓移植的患者都是一个故事。”

年前的一个夏天,暴雨携卷着热浪,一个父亲带着他的女儿多方辗转终于找到了杨海平所在血液科。小女孩不大,因为家里是农村的贫困户,孩子后来住院、骨髓移植的钱都是社会捐赠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相比较大人,儿童在面对疾病时就没有那么害怕。”杨海平主任回忆道。

进入到移植仓后,家长只能通过电话和玻璃窗对孩子进行沟通和探视。孩子一方面要面对着化疗强烈反应,另一方面也忍受没有亲人陪伴的孤独和无助。那时,杨主任和护士们经常进到移植仓去陪陪她。有时她拉着护士想和她聊天“今天你就陪我睡在里头吧”,移植仓里孩子用可爱的声音撒着娇。

由于即将进行骨髓移植,小女孩每天要吃几十片化疗药。成年患者知道服用化疗药会恶心、呕吐,小孩子并没有那么戒备,反而吃下去一点反应都没有。杨主任认为这是因为孩子觉得那是很大的希望。

“你进来干啥?”杨主任当时问孩子。

“我进来治病,我妈说治好了就回去上学,护士叫我吃药,那我就认真的吃药!”

杨主任回忆起,当时这个孩子的化疗反应的确很小,在她的坚强、坚持下,顺利地接受了姐姐的骨髓,治疗非常成功。骨髓移植成功的时间是半年,半年之后可以把所有的药都停掉,一年便可以恢复完全正常的生活。当时的小女孩,现在早已摆脱了疾病的阴影,像普通人一样健康地生活。

态度:从“机缘巧合”到乐在其中

杨海平主任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工作了二十四年,在血液科也有了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如今已经成为洛阳新区医院血液科带头人的她,回忆起选择这个科室的原因却只道是“机缘巧合。"

杨海平八岁时,母亲患上了偏瘫。家住农村,年龄又小,杨海平当时对母亲的治疗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只记得最后跟着父亲坐着卡车到医院接母亲出院时,知道了当时去的是洛阳三院(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海平小小的心中便扎下一个印象,看病就是三院看的好。

高中一年级,亲哥哥又得了一种很罕见的脑瘤,当时,洛阳一年只做了三例这样的手术,就杨海平哥哥一个人完全康复。哥哥的病同样是在三院治疗的,这更坚定了她“看病就是三院看的好,有什么重病就要去洛阳三院治”的信念。

高三时杨海平成绩优秀,在选择专业、院校时,全家没有一个人反对她学医。顺利考入河南医科大学,从毕业后的第一天就一直在河科大一附院工作,直到现在。

洛阳新区医院血液专家杨海平:5%的自我+95%的工作

“在医院选择血液科是因为觉得血液科干的人少,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个专业,所有的内科医生都会认为血液科是很难的。但是到真正沉浸进去时,就会发现血液科是很有乐趣的。”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沉淀,杨海平主任除了掌握了血液科全面、精确的治疗方法外,也捕捉到了不少乐趣——

打化疗,对于患者是一个痛苦的被动接受的过程,但是对于医生来说,杨海平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艺术性的工作。”“当你调节化疗剂量刚好适当时,病人的状况就会恢复的特别好,剂量过小病人不会恢复,剂量过大则会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化疗有时就像将军指挥打仗一样,你的战略战术对你的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眼前这位“军师”说道。

奉献:5%的家庭,95%的工作

很多医生在谈及平衡家庭和工作平衡的问题时都低头无奈一笑,解决了无数疑难杂症的他们,却是怎么也处理不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问题。天平总是倒向工作,杨海平主任也不例外。

“以前孩子没有上大学的时候,我把80%的精力放在医院,现在孩子上学了,我就把95%的精力都放在医院了。”杨海平主任笑呵呵地又说“我已经一年多没有买过菜、做过饭了。”

洛阳新区医院血液专家杨海平:5%的自我+95%的工作

没有太多的精力用在自己的小家上,杨海平主任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病区给病人营造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首先,便是真诚。无论面对怎样的病情,杨海平主任都会非常坦诚地将患者的情况和治疗方案告诉家属。“这样患者和家属会认为你真实、客观,肯为患者付出。”自搬洛阳到新区医院,杨海平主任所在的血液科没有发生任何不良的医患纠纷事件。

“其次,从医生的心理上要建立自信,并把这种自信传递给病人,这样病人就不会那么焦虑。”血液病患者常常会很悲观,面对患者的消极心理,杨海平主任觉得要用医生的责任心换来患者的信任。“医生用心对待患者,患者相信医生、积极配合治疗,这样就能形成医患之间的良性循环。”

治疗好了血液病人的疾患,维护了医患之间的良好循环。杨海平主任带领血液科全体用精湛的医术让曾经一度失去希望的患者远离痛苦,高尚的医德又把温暖送入患者和家属的怀抱,两者相辅相成,让病人在此处心安。(许文军 邓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