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扶阳补气,千万别忘了疏导!
艾灸补阳气,可别忘了疏导
有一句话叫做:气有余便是火,就像大补元气的人参、鹿茸吃多了会上火,如果艾灸时间掌握的不好,艾灸的取穴不合理,补气太过就会上火,这是一个道理。而不合理的艾灸导致上火,会损耗气血!
腰腹部位的命门,关元等穴都是扶阳补气的要穴,而这位灸友一直灸腰腹部,对女性来说,扶阳补气固然是必要的,但是气补好之后,也要进行疏导,使其能够顺畅的运行起来,否则就会造成气郁血滞。
案例中的灸友,连续三个月,几乎不间断的艾灸,相当于不停的往锅炉下扔柴火,火越烧越旺,却不给锅炉炉内的热量以出口,这势必会导致温度越来越高,后果就是伤津耗血!这也导致了那位灸友的月经不调。
所以我建议她艾灸下肢穴位引火下行,这就好比更凿开了一条通道,将锅炉内多余的热量有效引导出去。同时,又好比引入了一条水管,有效的为过热的锅炉降温,让其保持均衡的热度,正常运作。
我是这样建议她艾灸的——
1、血海:活血生血!
血海有调经统血,健脾化湿的作用。血海有调血、祛风、除湿等作用。
太阴为多血少气之经,与多气多血之阳明为表里。“血海”义为血之归聚处,具有调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与血有关的多种疾病,尤其妇科经血病症。《金针梅花诗钞》血海条:“缘何血海动波澜,统摄无权血妄行。”妇女以血为本,临床上血海穴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妇科病。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穴,有健脾利湿、清泻血热的作用,故可用于皮肤病的治疗。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海可用于阴部瘙痒、湿疹、荨麻疹等症。
2、足三里:增强脾胃的运化生血能力!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足三里穴位的准确位置在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我们在寻找穴时,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3、太溪:滋生肾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用手指按揉有微微的胀痛感。此穴被称为“人体的第一大补穴”。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根植于肾,肾一旦出现问题,人体就会百病从牛。它好比大树有根,枝叶虽枯,但根不枯死,尚有生机。关注健康就是关注先天之本,也就是激活肾经。所以太溪穴处肾经的经气最旺,肾经的原发力、原动力都在这里,因此中医认为太溪穴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功能。也就是说,生殖系统、肾阴不足诸证、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此穴都能治。
太溪穴是人体当中元气旺盛而又尊贵无比的地方。太溪穴是足诊三脉“决生死,处百病”三大独特要穴之一,代医家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
4、太冲: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5、涌泉:引血归源!
艾灸方法:
分两天灸完这些穴位,每个穴位15-20分钟,隔一天艾灸一次。
苹果手机(IOS系统)可点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