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起的“促排卵”
小菲结婚5年来与丈夫一起打拼,终于事业有成,积蓄了一份不薄的家业。眼看着年龄冒过30,两人开始商量“造人”大计。不过,身为独生子女的小菲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非常想生个双胞胎,故而到处向亲友、同学,甚至发帖到论坛上求“秘方”。一时间,“多仔丸”“促排卵”药物等字眼充盈着小菲的耳目,诱惑她跃跃欲试。但生殖专家的一番讲解让她惊醒,并暗自叫险!
促排卵治疗通常用于不孕患者,有两个作用:(1)诱导排卵,适用于自己不能产生或排出健康卵子的育龄期不孕女性;(2)控制性超促排卵,多见于试管婴儿的治疗中,医生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以药物诱导多个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常用的促排卵药物有多种类别,可以选择口服、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其机制各有不同,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临床常用的一线促排卵药物是克罗米酚。它在体内促使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诱导卵泡发育成熟,排卵率可达60%~70%。其促排卵机制比较符合生理状态,但会出现宫颈黏液粘稠、子宫内膜变薄等副作用,影响受孕率。一般认为克罗米酚诱导排卵最好不超过12个周期,否则会增加卵巢癌的风险。由于克罗米酚价格便宜,容易得到,不少患者私自购用,以期达到受孕甚至获得双胎的目的。孰不知,对于排卵正常的女性,使用克罗米酚并不能改善卵细胞的质量,也不能提高受孕率,还会出现副作用。
使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也是临床常用的促排卵方法之一,通常需要连续注射给药。主要风险是多胎妊娠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促排卵的风险大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是促排卵治疗中特有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3.3%,妊娠周期发生率为非妊娠周期的4倍。患者会感觉腹胀、恶心、呕吐,体重迅速增加,严重时出现胸闷、少尿,甚至无尿,危及患者生命。年龄小于35岁,身体瘦弱,多囊卵巢综合征或既往发生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患者,促排卵治疗周期怀孕者,都是高危人群。
妊娠并发症很多人为了节约生育成本,少受罪,希望通过增加排卵个数来增加多胎生育的机会,为此私下遍寻秘方。殊不知,单胎妊娠是最符合生理的,双胎以上的妊娠都属于高危情况,孕母和胎儿都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双胎怀孕的早产率、胎死宫内的发生率、难产率,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低置胎盘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都会大大增加,给孕妇及其家庭带来一系列身心和经济问题。近年随着促排卵药物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目前生殖医学专家们已达成共识:在实施助孕技术过程中,需采取某些医学手段,严禁三胎出生,尽量减少双胎妊娠。
过敏反应由于尿源性促性腺激素是从尿中提取的,其中的蛋白质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轻者出现低热,注射局部红、肿、痛,重者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肿瘤 (1)卵巢癌: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超促排卵治疗会使卵巢癌发生率上升,但有学者认为:高促性腺激素水平及排卵数目和次数的增加,均是卵巢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强调加强监测。对于卵巢交界性或恶性肿瘤的不育妇女,应慎重接受超促排卵治疗。(2)乳腺癌:在超促排卵过程中,多卵泡发育及排卵将产生高水平的雌、孕激素,使妇女暴露于乳腺癌的危险环境中。特别是那些反复接受促排卵治疗的患者,应进行定期检查。
不得已时方选择
如何让促排卵药物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并将卵巢的伤害降低到最小,是医生和患者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对患者来说,应避免使用促排卵药。这就要求人们从生殖观念、生活方式上规避不孕症的发生风险,最大程度地回归自然的生殖方式。确实需要使用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对医生而言,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为患者选择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充分告知患者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目前没有定论的未知因素,并给予患者选择的权利。
(文/徐阳副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全国邮发代号:36-43
★微信搜索:JiaTingYiXue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或[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jtyxzz.com
★邮购地址:郑州市经二路13号家庭医学刊社
★健康是福|关爱家人|关注家庭医学|我们是您的家庭小卫士|欢迎致电我们!0371-65968289/ 65954441
收藏投诉发表
绑定手机号后就能发表评论了!去绑定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家庭医学
家庭医学刊社是由国家卫生和计生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科普刊物,创刊于1985年。集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趣味性于一体,向千万家庭传授保健养生、防病治病、健康指导知识,为医药企业、医护人员和大众读者之间搭建交流平台。
+关注相关新闻
- 推拿保健 |常用的按摩手法,一学就会!(图解)
3天前
- 说多少遍了!保健品防治疾病不靠谱
昨天
- 什么时候该刮痧,什么时候该拔罐,什么时候该按摩
昨天
- 指甲上没有月牙,怪不得总睡不好,1个方子月牙慢慢长回来
昨天
热门频道
养老金
订阅房价
订阅欢乐颂
订阅情感
订阅文在寅
订阅小米
订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63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