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子宫里?香港TVB纪录片揭露孩子“赢在起跑线”的残酷真相
晚上好:
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悲哀的城——张爱玲
教育是伴随着孩子和父母一生的一个命题,我们身边发生的,为了名校而努力争取的学区房、孩子每天上着无数个兴趣班,越来越重的书包,沉重的课业负担。
我们的父母也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拼尽全力也要给孩子报最好的辅导班,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
如果说在外人看来这些已经发对于孩子够有压力了,那么香港的这个纪录片孩子的生活却比我们想象中更残酷。
香港TVB出了一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纪录片跟随着父母拍摄了孩子的求学之路,孩子覆盖了各个年级,相同的是,大家都在为孩子的学业而“奔波着”。
“在香港,不生孩子,不卖房,就可以活得很潇洒”有了孩子,孩子的教育,就被社会绑住了。
没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Irene一家,在第一胎的时候不想做“怪兽家长”,没有为儿子的求学做努力,两岁上学的时候却发现晚了,完全拿不到育婴院的面试资格。
镜头跟随着Irene奔跑了好几家幼稚园,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低落的Irene只能为孩子寻找更多的游戏班,争取到更好的录取机会。
儿子没有学上的困境,给Irene敲响了警钟,而在教育资源稀缺的香港,有着绕不开的循环,想要进好学校,就必须从先前的学校开始准备,在这个绕不开的圈里,家长也疲于奔命地在为孩子的每一环进行更好的准备。
到了Irene这里,想要进入好的育婴院,很多学校为了限制名额,只收一月份的孩子,所以Irene在生第二胎的时候,便想要女儿“赢在子宫里”,要生出一个一月的宝宝。
在争取学位的压力之下,家长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到幼儿园面试校工让孩子获得学位。让人有压力的爱,为孩子努力的这条路上,父母们用尽的全力。
孩子的身上也并不轻松,每个孩子不仅要进行学校的学习,还有很多的兴趣班。
“别人报10个,我给孩子报20个”
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孩子要学的东西更多更难。跟随节目体验幼儿生活的明星们,也在抱怨太辛苦了。吃面包时被督促背单词,赶时间在公厕换校服,上完兴趣班9点到家时,还有萨克斯的老师在家里等着你。
而兴趣班之间也存在着鄙视链,越冷门才越好。一个班级里,弹琴,唱歌是没人做朋友的,要和学竖琴、骑马和高尔夫的人做朋友。小学前就要把乐器练到表演级,越往后就越没有用了。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有38.3%的小学家长表示子女每天游戏时间不足一小时。19.1%家长更表示子女每天完全没有娱乐时间。
没有人想输
而这一切的根源,也许就是“没有家长想输”
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生活在社会了,不仅仅是被影响更是融入。所以,到了家长这里,竞争的循环就一直是存在的,而这一切似乎备受现实的制约。
在人人都争抢教育资源的大环境下,想要不被同化却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跟随着社会的轨迹,受到社会的制约,的确很难从中脱离出来,所以便一起陷入了这个“焦虑”的状况之中。
“孩子的竞争,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了”
相比于母亲,较为“佛系”的爸爸们,也许就在思考不断竞争,学习成绩背后是否就真的带来了效果。
是不是一定要上最好的学校才能够有更好的未来,这本来就是一件没有确定性的事情。孩子的发展进程中是有规律的,孩子的身上也存在着“原始性”,循序渐进能让孩子更好地进行学习。
(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吗?)
但是,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却逼得我们必须向前走,必须融入到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在整个时间进程的洪流中,是不是落后了就难以进入,就会被抛弃。
让很多的爸爸妈妈不得不变成“怪兽家长,不得不跟上这个社会的脚步”
事实上,不论面对 什么样图的环境,我们更应该想清楚要给孩子的是什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还是这个社会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就要赶上,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放弃思考。
END
图 | 来源于网络
“这里远远不止育儿干货!”
关注隔壁老王家秀儿都在看的头条号有道开物
获取更多优质育儿资讯
▼往期热文推荐▼
戳这一键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