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倡议跨学科协作治疗乳腺癌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18年8月18日,作为第三届瓯江国际乳腺癌高峰论坛的内容章节, “浙江省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夏季沙龙”在温州圆满召开。此次大会由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瓯晨教授担任主席,来自浙江福建等省份乳腺领域及妇科、心内科、护理部等相关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热烈讨论乳腺癌患者慢病期伴随疾病问题,共同推动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理念,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
王晓稼教授
会议开场,由大会主席王晓稼教授为本次会议致辞,王教授指出乳腺癌患者慢病期伴随疾病的问题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不仅仅要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最先进的治疗手段,还要充分考虑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延长乳腺癌患者生命周期,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
专题一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筱骅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郑敏教授主持
张筱骅教授、郑敏教授(从左至右)
王晓稼教授
首先,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详细介绍了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王教授提到 “2018中国肿瘤健康管理大会暨第二届乳腺癌两全管理首席专家论坛”于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旨在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在肿瘤领域落地,保障患者长期生存。在此次会议上国内百余位肿瘤诊疗领域及心血管、骨科、内分泌、精神健康等跨领域专家,围绕肿瘤预防筛查、规范化诊疗、跨学科管理等多方面话题深入探讨,共同倡议肿瘤“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提升患者预后及整体健康水平。
随着乳腺癌患者存活率的提高,大量早期乳腺癌患者将面对伴随疾病问题。乳腺癌伴随疾病(concomitant disease)是指与乳腺癌非直接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疾病与乳腺癌往往伴随出现,例如:乳腺癌的血脂异常、骨安全问题和精神心理问题等。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合理有效的伴随疾病管理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王教授倡议以患者为中心,从癌症到患者去重视和管理早期乳腺癌的伴随疾病,同时浙江省内多次举办乳腺癌两全管理协作组会议传递乳腺癌伴随疾病热点知识,助力乳腺癌慢病管理新策略落地。
刘莹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分享了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诊治。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精准医学的推进,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率增加,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致死率与日俱增。然而,目前循证依据缺乏,临床处理仍存在困惑,诸多未知领域尚待探索,因此,肿瘤心脏病学应运而生。
目前,抗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血管毒性共分为九个方面,包括肿瘤治疗相关心肌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栓塞性疾病、周围血管病与卒中、肺动脉高压及心包并发症等。2016年欧洲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立场声明(ESC声明)分别对其发病的机制、临床的评估与管理、预防缓解的策略及长期的随访流程,进行了详细推荐。在声明中强调对于抗肿瘤治疗的患者,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基线情况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可能出现心脏毒性的高危人群。对心脏毒性早期筛查、检测的方法包括心脏影像学(心脏彩超)和生物标志物。最后,刘教授希望未来能够依托肿瘤心脏病学整合多学科,关注肿瘤患者的心血管保护,推动肿瘤患者的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张英梅教授
来自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英梅教授分享了早期乳腺癌患者长期心血管疾病及血脂异常的管理。张教授指出美国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心血管事件已成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的总称。绝经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从而导致绝经后乳腺癌患者TC、TG、LDL-C水平升高,部分患者则表现为HDL轻度降低;而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长时间接受内分泌治疗,受OFS和AI的双重作用,雌激素水平大幅减退,同样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发生风险。因此,针对绝经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的管理极为重要。最后张教授指出基于大量研究结果,专家推荐对于血脂异常的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例如依西美坦)。同时依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的饮食管理,或者给予适当的降脂药物管理,他汀类药物是调脂的首选用药,BIG 1-98研究显示内分泌治疗期间使用降脂药物还可降低乳腺癌复发。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专题二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祥锦教授和宁波李惠利医院季晓春教授主持
陈祥锦教授、季晓春教授(从左至右)
胡燕教授
来自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胡燕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与诊断。胡教授介绍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绝经前乳腺癌术后预防复发转移必不可少的治疗,他莫昔芬对非乳腺组织(生殖系统)有拟雌激素作用,因此引起有关的妇科问题不容忽视,其中子宫内膜病变是最需谨慎的妇科问题,大约18%~33%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异常,研究统计显示绝经前妇女比绝经后妇女更易发生。而多中心研究结果提示他莫昔芬引起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与服用时间和年龄呈正相关,服用时间越长(≥3年)或年龄越大(>35岁),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越大。最后,胡教授建议乳腺癌患者服用他莫昔芬前应被告知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肉瘤的风险,绝经前后妇女都应定期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变化,尤其绝经后妇女应密切观察子宫内膜增生或子宫内膜肿瘤的临床症状,每4~6个月复查1次经阴道超声。
林小娜教授
随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林小娜教授总结了女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的研究进展,流行病学显示年轻患者中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直线增加趋势,其中超过40-50%年轻患者有主观生育需求,但妊娠率仅不到5%。放化疗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卵巢损伤和闭经,因此中等以上性腺功能衰退风险患者治疗前应接受生育力保护保存的咨询。目前卵巢生育力保存方法包括胚胎冻存、卵子冻存、卵巢组织冻存和GnRHa等方法,但GnRHa等药物的生育力保护作用尚有争议。最后,林教授建议生育力保存方式选择应该在生殖咨询和卵巢功能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专题三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贵龙教授、金华市中心医院李曙光教授以及衢州市人民医院舒敬德教授共同主持
郭贵龙教授、李曙光教授、舒敬德教授(从左至右)
周素梅教授
在这一环节,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周素梅教授介绍了早期乳腺癌患者骨安全管理。周教授指出绝经后接受AI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及骨/骨关节疼痛等骨安全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早期评估患者骨丢失及骨质疏松的风险,给予适当的预防管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骨安全的管理目标包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疗效;具体措施包括依据患者骨折风险给予相应的管理方案、恰当的治疗措施减少骨痛症状、选择适当的AI类药物治疗,最后注意骨质疏松伴有骨转移的发生。
孙彩霞教授
最后,来自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孙彩霞教授分享了关于肿瘤患者照顾者负担的研究,孙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应用,癌症患者5年存活率已达到68%,随着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的提高,癌症对照顾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外研究认为癌症患者照顾者负担较重,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照顾有病痛或患有慢性疾病的家庭成员时所引起的生理、心理、情感、社会、经济5个方面的变化。孙教授倡议我国应在癌症照顾者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全社会到家庭,给予照顾者生理、心理、心灵的支持和帮助;具体措施包括:1.对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如疼痛,组成疼痛专科护理小组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减轻照顾者负担,2.提升社区癌症服务能力,使癌症连续性服务真正发挥作用,3.开办照顾者相关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照顾者能力,4.发展具有各地特色的喘息服务。
王瓯晨教授
会议尾声,王瓯晨教授为本次会议作总结。他指出此次沙龙为乳腺肿瘤诊治及相关专业人员搭建了学术研讨、分享最新学术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乳腺癌治疗迈入一个更为主动的“全方位、全周期”跨学科协作管理模式。
版权声明
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