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功能性子宫出血

文 / 针情依灸
2018-09-27 21:32

凡由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经检查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称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临床以月经周期正常或紊乱,经期长短不一;阴道多次出血,出血量时多时少;有时持续出血,淋漓不尽,甚至持续数月不绝为主要表现。西医学认为:该病多由于精神、环境、气候的改变;或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后干扰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而导致。多采取刮宫、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和其他止血药等常规治疗且效果不甚理想。但对于年龄较大、出血较多而引起严重贫血者,只能采取手术切除子宫或放射治疗。

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据其临床表现称功能性子宫出血为“崩漏”。经典医籍《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云:“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谓之漏下;忽然崩下,谓之崩中。”《济生方》亦云:“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妇科经伦·崩带门》曰:“血属阴,静则偱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故七情过极,则五志亢甚,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可以看出中医认为该病是由患者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致统摄无权;或先天不足,绝经气肾气渐虚,封藏失司,冲任不固发为功血。或素体阳盛,外感邪热伤及冲任迫血妄行;或七情所伤致冲任郁;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复感外邪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致成功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简便易行,安全效佳,值得推广。 主穴取气海,隐白,三阴交。对于发病急,出血量大,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夹有少量血块,小腹痛疼。患者头晕面赤,口干欲饮,便秘尿赤,舌红或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黄为主的血热、血瘀证。采取“急则治其标”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法。加取大椎、曲池、太冲、血海、大敦。大椎穴梅花针重扣之出血后闪火法拔罐15分钟,曲池、太冲、血海毫针直刺施以捻转泻法,气海、三阴交毫针直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大敦三棱针点刺放血5、6滴,隐白穴施以火柴点灸法(将一根火柴花着后迅速按压于穴位上并马上离开,见穴位处有烫伤为度。一疗程施术一次)。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5次一疗程。对于脾肾两虚所致的下血甚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而清。伴有神疲气短,面色苍白;或形寒畏冷,腰膝酸冷,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或细无力为主的证。采用“缓则治其本”的调理冲任,温补中焦,滋补肾气之法。加取脾俞、足三里、关元、肾俞、神阙。足三里、关元、气海、三阴交毫针直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肾俞、脾俞闪火法拔罐15分钟,起罐后与神阙、隐白共施艾条温和灸各20分钟(以局部温热不灼痛为度)。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5次一疗程。一般施术在辰巳两个时辰(上午7时至11时)效果最佳。

通过研究针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对神经—内分泌的共同调节达到治疗的作用。方中隐白穴为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脾为统血之脏,灸法施术于其处有健脾统血之效,故而该穴乃历代医家治疗崩漏征的常用经验效穴。关元、气海、三阴交并用能调理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活穴化瘀、补气摄血。大椎、曲池凉血清热。太冲与大敦二穴相伍可清肝、凉血、止血、泻热。血海调理血分、祛瘀而生新,与气海配伍可调一身之气血。脾俞、足三里以培补中气、摄血制崩。肾俞为肾脏精气汇聚之处,关元为元气之所在又是足三阴与冲任之会。刺激二穴可滋补肾气、调理冲任。神阙穴位于脐中,“神”指神气、元气、生命力气;“阙”指门楼、牌楼、宫门等。《会元针灸学》:“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天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成人,故名神阙。”神阙穴艾条温和灸可以调摄先天,培补后天,调理冲任,滋阴壮阳。

职业的缘故,业余时间写了些针灸相关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等报刊;百度文库、网易博客、针灸中国网等公开发表。从学术交流角度考虑汇集于此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治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文章版权归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医生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