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炎症的治疗优势!

文 / 北京天健医院
2018-03-19 14:28

妇科炎症属于中医妇科学的带下病和杂病范畴,包括盆腔炎、阴痒及阴疮等。由于盆腔炎非常常见,因此,本篇文章主要为您讲解其分类、治疗优势以及饮食宜忌。

中医对盆腔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盆腔炎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两者在病因病机及疾病转归上有所不同,故将病因病机分别说明如下。

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多在产后、流产后、宫腔手术处置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之际,邪毒乘虚侵袭,稽留于冲任及胞言脉络,与气血相搏结,邪正交争,而发热疼痛,邪毒炽盛则腐肉酿脓,甚至泛发为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主要病机如下。

①热毒炽盛:经期、产后、流产后,手术损伤,体弱胞虚,气血不足,房事不节,邪毒内侵,客于胞宫,滞于冲任,化热酿毒,致高热、腹痛不宁。

②湿热瘀结:经行产后,余血未净,湿热内侵,与余血相博,冲任脉络阻滞,瘀结不畅,则瘀血与湿热内结,滞于少腹,则腹痛带下日久,缠绵难愈。

慢性盆腔炎

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反复迁延不愈发展而来的。常见病机如下。

①湿热瘀结:湿热之邪内侵,余邪未尽,正气未复,气血阻滞,湿热瘀血内结,缠绵日久不愈。

②气滞血瘀: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或外感湿热之邪,余毒未清,滞留于冲任胞宫,气机不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③寒湿凝滞:素体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水湿不化,寒湿内结,或寒湿之邪乘虚侵袭袭,与胞宫内余血浊液相结,凝结瘀滞。

④气虚血瘀:素体虚弱,或正气内伤,外邪侵袭,留著于冲任,血行不畅,瘀血停聚;或久病不愈,瘀血内结,日久耗伤正气亏乏,致气虚血瘀证。

中医对盆腔炎的辨证分型

中医妇科学对盆腔炎的辨证分型型要点如下。

急性盆腔炎辨证分型

急性盆腔炎发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故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根据病情进展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证型如下。

热毒炽盛:高热腹痛,恶寒或寒战,下腹疼痛拒按,咽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兼杂,气臭秽,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方用五味消毒饮。

湿热蕴结:下腹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色黄,大便溏或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点,苔黄厚,脉弦滑。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方用仙方活命饮。

慢性盆腔炎辨证分型

本病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结,凝聚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治疗以中药综合治疗为主,常见证型如下。

湿热瘀结:少腹隐痛,或疼痛拒按,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行或劳累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胖大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以清热利湿湿、化瘀止痛,方用银甲丸。

气滞血瘀:少腹胀痛或刺痛,经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块排出后痛减,带下量多;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紫黯,苔薄,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

寒湿凝滞: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疼加重,喜热恶寒,得热痛减,经行延后,经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湾;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迟。治以祛寒除湿、活血化瘀,方用慢盆汤。

气虚血:下腹疼痛或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黯红,有瘀点,脉弦涩无力。治以益气健脾脾、化瘀散结,方用理中汤。

中医妇科学常用的外治方法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治疗中医妇科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

坐浴

中药煎取汤液1000~2000ml,趁热置于盆器内,患者先熏后坐浸于药液中,起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消肿止痛及软化局部组织的治疗作用。坐浴后一般不再用清水冲洗,也无须拭干,待其自然吸收即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阴道出血或患处溃烂出血或月经期禁用,妊娠期慎用。

外阴、阴道冲洗

以药液直接冲洗外阴、阴道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注意: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月经期停用,妊娠期慎用。

阴道纳药

将中药研为细末或制成栓剂、片剂、泡腾剂、胶囊剂、涂剂、膏剂等剂型,纳入阴道,使之直接作用于阴道或宫须外口等部位,达到清热解毒、杀虫止率、除湿止带祛腐生肌等治疗目的的治法。

贴敷法

是将外治用药的水剂或制成的散剂、膏剂、糊剂,直接或用无菌纱布贴敷于患处的治疗方法。

此外,还包括肛门导入及中药离子导人。

饮食注意事项

妇科炎症的疾病特点,需要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有所禁忌,具体情况如下。

饮食宜清淡

不食羊肉、虾蟹、鳗鱼、黑鱼等发物。为了加强营养,可适量食用瘦肉、鸡鸡蛋、鲫鱼、白鱼、蔬菜(如白莱、芦笋、芹菜、菠菜、黄瓜、冬瓜、香菇)、豆腐、海带、紫菜及时令水果等。

滋阴补气食物

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具有滋阴、补气、养血的药食同源的食物。

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是合成抗体的原料,如果摄入不足,可以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因此,一定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包括瘦肉、鸡蛋、奶制品和豆制品。

限制脂肪

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量。

忌辛辣

如辣椒、酒、食酷、胡椒、葱姜、大蒜、非菜、榴裢、龙眼、大枣、阿胶、蜂王浆等热性食物;同时,也应忌食如螃蟹、田螺、河蚌等寒性食物。

补充水分

炎性疾病常伴有发热出汗等症状,因此,需注意补充水分。补充水分,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与此同时,还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元素。可以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还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