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总科普】警惕:肉芽肿性乳腺炎不易诊断
图片来源网络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 GM),又称“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发生在乳腺小叶、非哺乳期慢性炎症性疾病,较为少见。该病具有患者30多岁,最小患儿2~3岁,病程2~3月等“三个三”特点。
该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虽被称为“乳腺炎”,但找不到病原菌,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有学者认为或与自身免疫相关,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如口服避孕药、棒状杆菌感染、真菌、放线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哺乳、外伤等。
据统计,该病好发有生育经历的年轻女性人群,且在产后6年内发病,平均年龄约为33岁,未婚育的患者多与药物或垂体泌乳素瘤有关。病变表现为单侧乳房发病,有约11%的患者双侧同时发病或先后发病。表现为乳腺肿块,无突发性肿块,伴有疼痛或剧痛。其乳头正常,或发病后乳头内陷,病变可从周边侵及乳晕,但很少累及乳头。引流后血多于脓,与一般化脓性乳腺炎不同。
数据显示,约30%患者伴风湿样改变,其全身关节肿痛或下肢出现结节红斑;约20%患者伴有一过性高泌乳素血症。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正常,个别会出现低热或高热。患者病情出现一时缓解、一时发作波动。总之,该疾病表现可归纳为:肿块发周边,先痛后红肿,腿上长红斑。
肉芽肿性乳腺炎检验结果显示:血沉加快,个别患者白细胞增多,性激素6项中20%泌乳素升高。影像学检查乳腺彩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钼靶和乳腺核磁等影像检查不易确诊。细针穿刺不易鉴别是肉芽肿性乳腺炎,还是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病症。术中切除肿块唯有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手术采取单纯肿块切除术或扩大乳腺区段切除术,前者术后易复发;非手术治疗包括抗炎治疗、类固醇激素治疗、中医治疗等。总之,该疾有在一年内同侧或对侧发病可能,或导致合并其它乳腺疾病,因此,遇该病变患者,对其术后应定期复查、及时随访。
普通外科 撰稿/王石林
对外宣传中心 编辑/张义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