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不佳, 原因在于中国国力发展的“青春期”撞上了日本国力颓势的“更年期”

文 / 文汇报
2017-07-02 19:27

2017年,是中日建交45周年。值得庆贺的日子,却是没有庆典,没有鲜花,更没有中方希望的“化干戈为玉帛”,病怏怏,憔悴悴。唐人杜牧有诗云:“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安倍当政这五年,“和中国对着干”,损毁了中日关系这座本已枝繁叶茂的“杏园”,几近凋敝。

中日关系到了这步田地,究其深层原因,在于中国国力发展的“青春期”撞上了日本国力颓势的“更年期”,正如自民党原总裁河野洋平所指:“日中国力的变化,使日本对于是否要改变‘中国观’而感困惑,有时甚至不快。”五年多来,安倍政权推动修宪、制定安保法,其内在动能及惯性很难止步,中国不得不面对一个国家航向“右满舵”的“新日本”。这是盘点中日关系的出发点。

安倍政权的对华外交建立在对抗基础上:对美外交一边倒,对华外交一根筋。为此,在对华外交上搞了不少名堂,“净做中国讨厌之事”。诸如“安全保障菱形”、“民主价值观之弧”及“俯瞰地球仪外交”等,拼凑点、线、弧、环包围网,将中日邻、中日欧、中日俄关系中的第三方作为远交近攻对象,实乃“第三种与中国对峙的策略”。

当下,中日关系呈现“寒流急”与“暖气吹”并存的两面性。“寒流急”即“政冷经冷”,日本推进美日军力无缝对接,挑战中国核心利益,欲主导亚洲安全秩序,保持对华强硬外交和日本国力优势,“制衡中国”;“暖气吹”,表现为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问题上改善关系的积极意向。

5月,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携安倍亲笔信访华出席“一带一路”(BRF)国际峰会;6月5日,安倍在东京一个国际会议上赞赏“‘一带一路’是连接东西方和不同地区的有潜力的构想”,表示“日本也愿意进行合作”。这些积极言行堪称时隔多年的风向变化。此外,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意愿触底反弹,对“一带一路”建设愿景的兴趣日益浓厚,中国日本商会为此设立了联络协调会。

如此些许情变的背景就是国际关系环境已经悄然不同过往,使得日本部分有识之士或是看到了两国关系互补的重要性,以及日美、日中两组关系扩大均衡、相向而行的空间与合理性,“自主外交”论也出现在日本战略学界,虽声音稍嫌细弱,但值得关注。

例如,日本亚洲调查会会长五百旗头真在《每日新闻》撰文说,日本应“维持日美同盟并与中国建立新型关系”;日本“要实现稳定的海洋航行,离不开‘日美同盟+日中磋商’”,“不可狐假虎威,借助美国威风”;鉴于“中国在扮演自由贸易和维护地球环境的国际角色,日本应赞赏中国”,“在建交45周年重新调整关系”。

日本战略学界出现关于中日关系的积极言论,缘于部分人士对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亚太战略安全形势变化的研判,更与其对中国崛起势头及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定向密切相关。形势比人强———在美日中关系中,日本或是感到美国“越顶外交”阴影的逼近。

形势的发展是由人推动的。当下的中日关系确实“形有微澜”,但“势仍依旧”。中日关系全面转圜的前景不甚乐观,这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问题上,安倍政权未必会先于美国加入。最大可能是在日本政府“指导”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之下,日本企业先行一步。

中日建交45年的风雨历程显示,两国关系不进则退,进难退易。塑造新型中日关系,需要恒心,更需耐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修其心”。“修其心”,首先要破零和思维———即取决于安倍政权言行一致,与华为善,调适思维方式,养成良好合作习惯。(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