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尽在掌握之中

文 / 乳腺癌学堂
2017-08-17 06:24

点击右上角立即关注,更多健康内容不再错过,不定期惊喜送给你

乳腺癌是女性最容易发生恶性肿瘤,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威胁到生命。

所以如果你患有乳腺癌必须及时处理,现在我们应该学习更多的关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并且在生活当中做好预防措施。

乳癌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尽在掌握之中

一、年龄:

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二、非浸润性癌:

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时称非浸润性癌。

1、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突破管壁基底膜。多发生于中小导管,较大导管少见,一般为多中心散在性分布。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发病年龄较一般乳腺癌早5-10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小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乳癌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尽在掌握之中

三、浸润性特殊型癌:

1、乳头状癌:发生于大乳管的上皮细胞,癌实质以有纤维脉管束或无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为主者,可为非浸润性与浸润性乳头状癌。其浸润往往出现于乳头增生的基底部。

2、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切面常有坏死和出血,镜下可见大片癌细胞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癌周边部更明显,一般认为是机体对肿瘤产生的抵抗。

3、小管癌:发生于导管或小导管上皮细胞,是恶性度较低的一类型,预后良好。

4、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片块或小染,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乳癌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尽在掌握之中

四、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1、浸润性小叶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

2、浸润性导管癌:导管癌明显浸润间质,但浸润部分不超过癌实质一半。若超过一半,则以浸润性癌的主要形态命名。

3、硬癌:癌细胞排列成细条束或零散分布,很少形成腺样结构,纤维间质成分占三分之二以上,且致密。

4、髓样癌:癌巢呈片状或团块状密集,可有腺样结构,癌实质占三分之二以上,间质可有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