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中国高发癌症的一线免疫治疗,终于来了!
文 | 菠萝
(一)
今天,中国批准了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联合化疗用于晚期食管或食管-胃结合部癌症患者的一线治疗。
中国食管癌的一线治疗终于进入了免疫时代!值得一提的是,这距离美国FDA批准同一适应证仅仅只有5个月,中美之间新药上市速度的差距真的是越来越小了。
食管癌在一线治疗有新药获批对中国患者太重要了!
绝大多数癌症,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都比中国高,但食管癌例外。根据最新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32万人患上食管癌。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全球一半的食管癌患者都在中国!食管癌发病还特别不均衡:男人多,女人少;农村多,城里少;患者中约70%都是男性。
更麻烦的是,中国食管癌每年死亡病例数占全球近60%,这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晚期比例很高。由于早期食管癌的症状不明显,中国绝大多数患者发现就是晚期,二是缺乏新药。目前晚期患者的治疗一直还是化疗为主,效果一般。他们的平均生存不到12个月,只有不到10%的患者能活过5年。
2020年6月,包括帕博利珠单抗(K药)在内两款PD-1抑制剂同一天在中国获批,用于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二线治疗,给食管癌治疗带来了曙光。(扩展阅读:盼望50年,新药终出现!K药中国获批食管癌!)
支持K药二线治疗获批的是一个代号为KEYNOTE-181的临床研究数据,在PD-L1阳性(CPS≥10)的中国患者中,对比1年的生存率,用K药的是53.1%,而化疗组只有16.1%,免疫治疗是化疗的三倍。
今天,K药再进了一大步,成为首个上市用于食管癌一线治疗的免疫药物,而且这次适应症更广,不局限于鳞癌亚型,也不局限于PD-L1表达水平。以后食管癌患者确诊后,很有可能一开始就使用免疫+化疗的组合疗法,而不只是先单纯化疗,等耐药后再用免疫疗法。
(二)
从二线治疗到一线治疗,把免疫药物使用往前移是一个广泛的趋势。在肺癌、膀胱癌、黑色素瘤等类型的研究中,确实发现患者一开始就使用免疫药物,整体效果比耐药后再使用更好,生存获益更大。
这件事儿理论上不难理解。免疫疗法的机理是激活患者体内自身的免疫能力来对抗癌症,因此越早使用,患者身体状态越好,激活免疫系统抗癌的效果也可能越好。
当然,单有理论是不行的,某种癌症是否适合一线使用免疫疗法,还是得临床研究结果说了算。K药这次获批食管癌的一线,就是因为它在国际大型双盲三期临床研究(代号为KEYNOTE-590)中取得了成功。
在这个研究中,700多名患者被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单独化疗(准确说是化疗+安慰剂),另一组接受化疗+K药,最后来对比患者的生存期。
整体来看,无论是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还是肿瘤显著缩小比例,化疗+K药的组合都显著优于单独化疗。
患者生存期是判断新药疗效的黄金标准,是最关键的指标。
如果看所有参与研究患者的数据,中位生存期分别是12.4个月(化疗+K药)和 9.8个月(单独化疗)。
有趣的是,PD-L1阳性(CPS≥10)的患者获益程度更大,中位生存期分别是13.5个月(化疗+K药)和 9.4个月(化疗)。比较两年生存率的话,更是直接从15%提升到了31%,翻了一倍以上。对于晚期食管癌,这是非常好的数据。
下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同的食管癌亚型是否都能获益?
食管癌大致可以分为鳞癌和腺癌两大亚型,它们的致病原因和临床表现都有不同。尽管欧美腺癌居多,而中国高达90%患者都为鳞癌,但腺癌患者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好消息是,看起来两种亚型都能从PD-1免疫疗法中获益。
下图就是中国高发的鳞癌亚型患者的生存曲线。和整体情况类似,无论是看所有患者还是只看PD-L1阳性患者,免疫疗法都能带来好处。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100多位中国患者参与了这项国际研究。最近的学术会议上还专门公布了他们的数据,看起来也是明确从免疫疗法中获益的。
从结果看,一部分使用K药+化疗的中国患者总生存比例有较为明显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些积极的数据,K药才这么快就在中国顺利获批食管癌的一线治疗。
这个研究,除了纯粹的食管癌,还专门纳入了一部分胃食管结合部肿瘤的患者。
这种癌症的发病率近年来在经济发达国家有逐步上升趋势,和肥胖,胃食管反酸等原因有关,值得密切关注。加上中国这类肿瘤经常发现就是晚期,传统治疗效果很不好,急需新药,本次研究的成功对这些患者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
有人可能会问,数据显示,PD-L1阳性(CPS≥10)食管癌患者从K药中获益最大,但这次批准它上市,却并没有要求PD-L1表达阳性。那用药之前,到底还测不测PD-L1的表达量呢?
这是个好问题,稍微有点复杂。从数据来看,下面两句话都是对的:
无论PD-L1表达量,食管癌患者整体能从K药+化疗的联合治疗中获益。
PD-L1表达CPS≥10患者受益最明显,优于PD-L1表达<10的患者。
关于PD-L1表达量和治疗选择,不止食管癌有,肺癌、胃癌、头颈癌等也都面临这个问题。最终,这是每个家庭自己的选择,和患者风险偏好、经济条件、药物副作用等都有直接关系。
短期来看,希望能有赠药等经济援助方案帮助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使他们更容易做出决策。长期来说,期待科学家找到更好、更精准的预测疗效的标记物,向精准治疗更进一步。
好的抗癌药上市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让能获益的患者用得起药,用对的药。
(四)
虽然今天是聊新药,但我最后还得强调一下预防。
为什么中国食管癌这么多?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些生活习惯不好。不难想象,食管作为每个人吃喝的必经管道,患癌肯定和饮食习惯脱不了关系。
最需要大家注意的风险因素的三个:烟,酒,烫!
烟和酒就不说了,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把所有65度以上饮品都定为“很可能致癌物”。茶也好,咖啡也好,妈妈的煲汤也好,都是好东西,但一定要记住一点:放凉了再喝!
如果三种因素同时长期发生,特别容易得食管癌。北大的研究者对超过45万中国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喜欢“抽烟+喝酒+喝烫茶”,那他得食管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00%!
中国很多男性一边抽烟喝酒,一边喝茶养生。本来想来个“风险对冲”,但如果一不小心喝的是烫茶,那就是雪上加霜了。
除了这三点,家族史、消化道疾病、环境污染、新鲜蔬果不足等也都和食管癌发生有关系,希望大家能多多注意。
对已经确诊的患者而言,今天K药获批一线治疗是很好的消息。除了K药,还有一些其他的免疫疗法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进行临床研究,有些已经看到了很不错的数据,希望能早日在中国获批。
下一步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研究,包括如何提高免疫疗法在食管癌治疗中的有效率?如何筛选最可能获益(不能获益)人群?患者一线使用免疫疗法耐药后怎么办?等等。
相信随着科研进步,我们会听到更多好消息,更多癌症会成为慢性病!
致敬生命!
*本文旨在科普癌症新药背后的科学,不是药物宣传资料,更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疾病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Versus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The Phase 3 Keynote-590 Study. ESMO 2020
2.First-Line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Versus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ChinaSubgroup Analysis of KEYNOTE-590. ASCO 2021 abstract #4049
3.Nivol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with advanced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efractory or intolerant toprevious chemotherapy (ATTRACTION-3):a multicentre,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Oncol. 2019Nov;20(11):e613]. Lancet Oncol. 2019;20(11):1506–1517. doi:10.1016/S1470-2045(19)30626-6.
4.Randomized Phase Ⅲ KEYNOTE-181 Study ofPembrolizumab Versus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J]. J ClinOncol, 2020:Jco2001888.
5.Huang J, Xu J, Chen Y, et al. Camrelizumab versusinvestigator's choice of chemotherapy as second-line therapy for advanced ormetastatic 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ORT):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study[J]. Lancet Oncol, 2020, 21(6):832-842.
6.Kato K, Shah MA, Enzinger P, et al. KEYNOTE-590:Phase III study of first-line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pembrolizumab for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Future Oncol 2019;15:1057-1066.
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