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烟喝酒、生活规律会发生癌症,都做却没有发生癌症,为什么?

文 / 波波医生说健康
2021-05-19 19:54

在网上看到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不抽烟不喝酒,生活饮食规律,为什么还会得癌症?】,这个问题与我们主观的思维不合符,我们通常会认为只要不抽烟、不喝酒、生活饮食规律就不会发生癌症,抽烟、喝酒和生活饮食不规律才会发生癌症,但身边的现象与此相反,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来讨论一下!

随着宣传科普范围的扩大,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抽烟、饮酒、生活饮食不规律极易发生癌症,例如长期抽烟可以导致肺癌、长期酗酒可以导致肝癌、饮食不规律可以导致胃癌和结直肠癌等。但是留意身边患癌症的人群,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有些人不抽烟、不沾酒、生活饮食很规律,为什么一样会得癌症?而张学良又抽烟又喝酒的,还活到100岁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癌症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基因突变所致,突变后的细胞不受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控制,无限制增长,最终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丧失,最后引发死亡。

癌症的病因极其复杂,目前来说,癌症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清楚,通常认为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每个人的基因中都携带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当原癌基因表达后,会使人体分裂的细胞发生突变,变成原癌细胞,此时抑癌基因会表达,调动免疫细胞清除原癌细胞,所以不会发生癌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原癌基因表达会越来越活跃,抑癌基因表达会越来越薄弱,所以如果人的寿命足够长,最终所有人都会发生癌症。内因是癌症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或者说是先决条件。

外因:外因是在内因的基础上起作用的。比如有些化学物质可以促使原癌基因的活化,有些生活习惯会导致抑癌基因的失活,负向情绪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等等。例如亚硝胺、黄曲霉素类物质可以导致原癌基因发生突变活化;长期情绪压抑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不能清除突变的原癌细胞。外因只是在内因的基础上起作用,有些人自身原癌基因表达被抑制,不论怎么“作”,都不会发生癌症,有些人自身原癌基因表达活跃,就算不“作”,也极易发生癌症。

2015年,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发布了Tomasetti教授团队的一篇论文,65%的癌症发生,是由于细胞分裂引起的随机突变引起的,35%是可以通过健康生活习惯来进行预防的。

2017年,同样在《Science》发表了Tomasetti教授团队利用的癌症基因图谱(内含69个国家的癌症DNA数据)和流行病数据库进行研究的成果。数据更加精确:66%的癌症发生时由于细胞分裂时复制突变出错;29%是生活和环境因素导致;5%是因为遗传所致。

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癌症的发生,遗传因素占比很少,最主要的因素是细胞复制出错,任何一个个人最初都来源一个受精卵(一个细胞),经过无数次细胞分裂,最终发育成为个体,分裂次数越多,其突变概率也就越高,这也印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症发生概率大大增加;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等问题占比相对较小,所以我们只能在行为生活方式上来预防肿瘤。

回到问题【不抽烟不喝酒,生活饮食规律,为什么还会得癌症?】,从上述分析来看,抽烟喝酒以及生活不规律只是癌症的一个促发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举个形象的例子,车子本来在朝山坡下滑,抽烟、喝酒和生活不规律只是在车子后面推了一把,加速了车子的下滑速度,有没有这些因素,车子始终是在下滑,只是速度的快与慢的区别。

总结:目前癌症越来越高发,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环境污染、饮食因素、抽烟喝酒以及社会压力大等因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不抽烟、不喝酒和生活作息规律是预防癌症迟发的方式或方法,但不能认为只要不做这些不会发生癌症。肿瘤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只是促成因素,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与我们主观思维不符合的现象。但我们还是应该预防癌症,尽量做到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作息规律、保持心情愉悦,以此来推迟肿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