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女性,一月内两次胃镜:第1次良性,第2次早癌···咋回事?

文 / 胃肠病
2021-03-13 19:37

33岁的小丽,在9月3日查出来胃角早癌,今天上午刚做了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刚刚清醒,还没下手术台,就迫不及待地问:“切除的成功吗?我是不是治好了?”

主刀的杨主任微笑着说:“放心吧,应该是没问题;但具体结果还是等病理医生说了算。”

两次病理,一次良性,一次早癌

今年33岁的小丽,是附近县城的一个个体老板,夫妻两个经营着一家小饭店,生意还算红火,收入也不错,就是感觉太忙了。

她平时也没什么不舒服,就是从几个月前,总是感觉胃不舒服,说不出来的感觉,也不疼,有时候胀气、烧心,吃饭不香。自己买点胃药吃吃,也不怎么见效。

到了8月份,感觉食欲更差了,吃一点就饱胀,泛酸、打嗝。于是在8月13日,在当地县医院做了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显示:

胃角可见一1.5x2.5cm大小之不规则粘膜隆起,质脆易出血;胃窦黄色素瘤;

幽门螺杆菌阳性;

病理回示:轻度异型增生。

医生按照这个结果判断为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开了杀菌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

但吃完半个月药之后,症状并未好转,辗转来到我院复查。

在2020年8月31号胃镜复查,胃角的不规则隆起依然存在,我们使用了NBI技术,高度怀疑是早期胃癌(EGC),于是取检2块待病理。

2020年9月3日,病理回示:肠化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非常接近癌变,或者已经有部分细胞癌变了,目前很多内镜医生也归为粘膜内癌。

这里有三个知识点:

一、什么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又称上皮内瘤(IN),是上皮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目前还不是癌,但在朝着癌的方向发展。

上皮内瘤变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为0%-15%。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发展为浸润性癌的概率为25%-85%。

通俗点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非常接近癌变,或者已经是细胞癌变了。

二、为什么两次病理结果不一样?

实际上小丽在当地医院,内镜医生也有怀疑早癌,可能由于取活检的部位不够准确,不够深度,所以结果偏移了一些,最后诊断为糜烂性胃炎。

如果内镜医生经验丰富,发现黏膜异常后,可能会多点取材,并且争取深取活检。

否则,只是按照常规的胃镜活检方式去取活检的话,这种早期的胃癌可能会很难取到。

因此对于可疑的病变一定要在治疗后,特别是治疗效果不佳后,应该再次多点取检。

三、胃黄色素瘤可能是胃早癌的表现

研究表明,胃黄色素瘤可能是胃癌发生的生物学指标,且可能是早期胃癌发生及发病部位的预测指标。

诊断明确之后,经过多科室专家会诊,一致认为小丽的情况,符合胃镜下粘膜剥离术,就是ESD术,完整剥离病变,达到根治目的。

今天上午,历时一个多小时,终于顺利完成手术,静待术后病理。像这种情况,经过ESD手术的根治率几乎达到100%,此后只需要定期复查。

当我们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她长长出了一口气,开心地笑道:“谢谢医生···”

她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不久后就会到进展期,甚至晚期,那时候,治疗费用巨大,预后也非常不好,比如四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在15%以下,花费更是天文数字。

给我们的警示

胃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是最常见也是我们能够掌控的高危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族聚集性。

小丽夫妻经营着一家小店,整天起早贪黑,没正经吃过一顿饭,爱吃咸菜更高盐食物、又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主要诱因;

胃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小丽的爷爷是因为胃癌去世,小丽的父辈,以及小丽的兄弟姐妹都属于高危人群。比一般人患胃癌的几率要大一些。

因此,我们建议:

1、没有任何症状的人,到了四十岁,也要做一次胃镜;

2、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元凶,成年人建议检查并根除治疗;年轻人患萎缩性胃炎、肠化,大多与幽门螺杆菌相关;

3、有肿瘤家族史者,要提前做相关的针对性筛查;

4、像小丽这样,出现不舒服,要引起重视,不要自己放松警惕;

假如她不去做胃镜,没有第二次复查胃镜,耽误一年半载的,这个病就不这么好治了;

5、胃不舒服,吃胃药无效,或者效果差,要立即复查胃镜+病理;医学不是完美的科学,总会存在误诊和漏诊。

6、胃镜是诊断胃、食管、十二指肠疾病的金标准,尤其是发现早癌的唯一利器,请不要拒绝胃镜检查。

感谢关注胃肠病:科学 严谨 专业 通俗


撰文:孙慧婷 主治医师 陕西白水消化病医院

审校:潘西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