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用的越多,免疫治疗效果越差?真相是……—抗癌管家

文 / 健康滕州生活
2020-12-27 09:55

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提示: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免疫疗法先驱James P.Allison教授与Tasuku Honjo教授摘得桂冠。从此免疫治疗开始在癌症领域大放异彩。

随着各种PD-1和PD-L1药的问世,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开始接触免疫治疗,并能从中获益。除此之外,免疫联合靶向由于治疗效果优异,很多患者都会采用这种联合治疗方案。但为什么联合治疗方案效果较好,有什么依据,却鲜为人知。

为此,在今年举办的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上,来自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王子兵主任分享了他的看法。

编辑

01

免疫治疗效果差异原因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免疫治疗在不同的癌种中,其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在黑色素瘤、肝癌、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癌中疗效明显,而在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中,却效果一般。

对于这点,王主任介绍说其疗效的差异在于肿瘤免疫微环境不同,有些肿瘤的免疫微环境是边缘型,免疫细胞都在肿瘤组织边缘,无法渗透到肿瘤内部;有些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则是炎症型,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部分免疫细胞可以渗透到肿瘤组织的内部;而有些则是三级淋巴结构型,在肿瘤内部形成了淋巴结。

编辑

由于边缘型的肿瘤组织中,肿瘤内部的血管杂乱无章,血管无法分泌黏附分子,这就导致免疫细胞无法透过血管进入到肿瘤组织,只能随着血流流走。免疫细胞无法发挥作用,成为了一个“过客”,那其免疫治疗效果,明显劣于其他两种。而正是由于这种免疫微环境的不同,才导致了不同患者的免疫治疗的效果出现差异。

如何改变肿瘤内部血管,使之正常化,转变这种不良的肿瘤微环境,进而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就成了重中之重。

02

抗血管生成药能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王主任随后介绍说,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联合免疫治疗,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其可能的原因是,抗血管生成药可以调节肿瘤组织内部的血管的生成,改变肿瘤组织内部血供情况,使得肿瘤血管正常化或接近正常状态。血管正常以后,它们就能分泌黏附分子,这些黏附分子就能将免疫细胞带到肿瘤组织内部,进而杀死这些肿瘤细胞,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编辑

但随后王主任指出,如果使用高剂量或者长时间使用抗血管生成药,就会导致对肿瘤内部血管影响过大,矫枉过正。肿瘤组织内没有血管,那免疫细胞自然也无法通过血管进入肿瘤组织。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肿瘤组织没有免疫细胞,那免疫治疗就相当于在做“无用功”。

此外,市面上抗血管生成药阻断的大多都是VEGF通路,而如果这些药物使用过多会旁路激活其他通路的血管生成,使得肿瘤组织内的血管再度卷土重来,变得杂乱无章,而这也会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

因此低剂量应用抗血管生成药才能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长时间或者高剂量则可能对于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并无益处。

国内外研究和动物试验都显示,低剂量的阿帕替尼可以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PD-L1的治疗效果,而高剂量的阿帕替尼却失去了这种效果。

编辑

此外,王主任还指出联合治疗的时间也是有着一定的讲究,在抗血管生成药物正常化血管的“时间窗”用药,才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03

安罗替尼可以提高肺癌PD-1治疗效果

在大会上,王主任还分享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在44例二线及以上治疗的肺癌患者中,应用低剂量的安罗替尼联合免疫治疗,其客观缓解率(ORR)达27.27%,疾病控制率(DCR)达72.73%。

编辑

此外,王主任还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层分析,抗癌管家-康爱管家,我们一起抗癌,治愈癌症不是梦。发现其治疗效果仅和ECOG评分和基因突变状态有关,和年龄、性别、吸烟状态、病理类型等都无关。ECOG评分越高,基因突变越低的患者,治疗效果越好。

王主任还指出,无论是一线治疗、二线治疗还是三线治疗,其治疗效果都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语:

免疫治疗作为新型的治疗方案,尽管刚开始起步,但是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疗效。无论是单药使用还是联合使用,都能给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

但免疫治疗还在起步阶段,很多免疫机制和方案都还在研究当中,希望这些能尽早取得结果,尽快应用于临床,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本文转自肺癌康复圈(由“抗癌管家网站-康爱管家”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