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就是绝症吗?肿瘤专家的这些答案可以“救命”

文 / 优悠的健康日记
2020-11-07 10:30

晚期肺癌就是绝症吗?有治愈可能吗?和医生的沟通中,哪些数据和关键指标是肺癌患者必须了解的?本文对话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李峻岭教授,指导患者了解肺癌治疗中的常用术语,更好地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

不少刚确诊肺癌患者对肺癌治疗的了解存在误区,觉得“得病就要治愈,肺癌无法治愈,晚期了还不如不治”。您怎么看待呢?

李峻岭:癌症治疗的“治愈”指临床治愈,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临床上检查不出疾病。如患者治疗后5年没复发,后续复发或转移概率很低。“治愈”是让患者不再因肿瘤致死。

达到临床治愈,第一是手术切除肿瘤病灶,第二是放射治疗,用于一些特定的早期肺癌,如患者有糖尿病、心脏病,不能承受手术治疗,就可选择放射治疗,也能达到和手术相似的结果。第三是免疫治疗,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可以达到一个超过5年的生存期。部分患者停止了免疫治疗,也能生存,继续处于一种疾病的缓解状态,我们也认为得到了治愈,这是免疫治疗独特的机制决定的,这两年陆续公布的PD-1帕博利珠单抗的长期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提升了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

其他如靶向治疗,以ALK阳性的肺癌患者为例,治疗后较多活到六七年。我们称这种状况为慢病化,即肿瘤还在,但治疗后控制住了。

目前在临床上,早期肺癌大多可以根治,体检发现肺里有阴影,及时做手术的患者都可达到治愈。但出现咳嗽、胸闷、憋气等症状再去查,多数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但现在肿瘤治疗的方案年年进步,我们有很多疗法来控制肿瘤。

从这个角度讲,遇到不了解肺癌且十分在意“治愈”的患者家庭,我们会解释配合医生尽快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医生一定会帮他们争取活得更久。

在患者和医生共同决策治疗方案的过程中,是否有些患者会受到病友或网络文章影响,觉得某一个或几个“有效率”高的药物对他来说也会更有效,一定要用这种药?

李峻岭:药物的评价指标要看肿瘤的全程管理,例如:转移性肺癌患者活了五年,不是一种药物创造的,而是多种治疗手段帮他提高生存时间,这就像一场接力赛,其中帮患者“跑”得时间最久的治疗手段,就是效果最好的。

但这种评价仅针对个体,而非一个整体的研究。我们需要药物在更多患者中试试,考察其安全性和疗效,所以才有药物临床试验,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指标有ORR(客观缓解率)/PFS(无进展生存期)/OS(总生存期)3。

其中OS定义为从患者入组开始用药,到因为任何因素导致的患者死亡的时间,是反映患者生存获益的金标准,但是需要较大样本量且耗时较长,特殊情况下可用其他指标替代。比如早期单臂临床试验常用的ORR,可以反映药物的抗肿瘤活性。PFS和OS关联度更高,也是OS常用的替代终点3。

所以通常我们需要结合ORR/PFS/OS来综合判断药物疗效。大多情况,OS是临床试验精确可靠的首选终点3和判断疗效的首选指标。

有些患者用药治疗后比较心急,期待马上见效,甚至每周、每月查肿瘤标志物,标志物有一点上涨就很惊慌。您怎么看待?

李峻岭:药物起效主要看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中如影像学,给患者做CT,看治疗前后患者肿瘤变大或是缩小了。

其次是主观指标,看患者个人感受,尤其在免疫治疗阶段,有些人会出现假性进展,CT发现治疗后病灶变大了,但患者感觉很好,这是因为免疫细胞进入肿瘤,和肿瘤细胞激烈战斗,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病灶增大,但只要再过段时间,肿瘤被消灭或者是被大量杀伤,病灶就会变小,所以我们称之为假性进展。

另外,肿瘤标志物也是患者比较关注的一点,但不建议过分看重,因为影响因素较多,可能因为身体其他问题有短暂升高,不是特别准确。

所以医生做疗效评估看的是一个指标辅助下的综合情况,从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

癌症治疗过程漫长,不少患者觉得身体查不到肿瘤就是没事了,不来医院了。您如何鼓励这些患者坚持沟通和随访呢?

李峻岭:我建议治疗后病人终身随访,不管是否“治愈”。首先,随访可以准确检测是否复发,其次,肺癌患者出现其他癌症的几率可能比普通人高。

患者体内的肿瘤生存微环境就像“植物生长的土壤”,从前长出的肿瘤被切掉了,但再长出同类型“植物”的概率就比没有长过的人高,因为体内微环境更易于此类肿瘤的生长,所以要定期检查。

正常人也要每年体检,一定要重视预防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