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歌手癌症恶化、大学教授肺癌晚期:揭开了27万人的真面目

文 / 小夕聊健康
2020-10-27 13:06

1

现年31岁的李明蔚,是香港著名的抗癌歌手。

8年前,她不幸患上腺囊癌,这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症之一。

非常罕见,还没有技术能够彻底医治。

不得已,她的歌唱事业就此中断。

这8年来,李明蔚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

为了抗癌,她先后经历了4次电疗和30次化疗。

但命运在捉弄人时总是不留余地。

2016年恶化后的病情,使李明蔚半边脸面瘫,右眼无法闭合,昔日姣好的容貌一去不复返。

随着肿瘤的恶化,她的听力、声带、鼻腔和其它器官都受到严重影响。

自己的嗓音没有了当初健康时的清脆动人,随着病情发展已经到了晚期,她现在接受的治疗也只能保住延续她的生命。

但是“活下去”的勇气,并没有使李明蔚退缩。

她想尝试一种免疫疗法,需要打针,只是治疗费用实在昂贵。

一星期一次,一次4万。

抗癌8年的李明蔚,早已花光所有积蓄,这笔钱对她而言,无疑又是一大笔开销。

于是,上个月她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募捐,希望能够筹集到医疗费用。

我感动于李明蔚在面对如此可怕的癌症面前,表现出的坚强和斗志,但也为她那份无可奈何而感到心酸。

前不久,有一件类似的新闻。

武汉大学教授曹亚雄,博士生导师,52岁,三年前患上了肺癌。

前期治疗,他陆续花了40万,已经倾尽所有。

现在每个月光药费就需要4万,实在没钱再治疗了,只好在网上求助,希望募捐到30万元救命钱。

曹教授,身居高位,曾多次到国外访学。

对于一个看着声誉的知识分子,应该最在乎“体面”二字。

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封求助信:

“人生真的很脆弱,一场疾病意外就能将一个人的尊严毁灭。不到万不得已,我也不会恳请大家的帮助。”

一名985高校教授,无论是从社会地位,还是自身资源,怎么会支撑不起一个癌症费用。

事实上,多数普通家庭都无法承担这样一笔巨大开销,一场大病,足以让一个家庭迅速返贫。

就像有人说的,“一人得癌,全家判刑”。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你现在的存款够你在医院ICU待几天?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医生是这样回复的:

给你一个参考,如果病情是平均水平,每天1万;

病情非常严重,每天2万;

病情极其严重,又住进了一个能提供最高水平治疗的ICU,每天3万。

这还只是治疗费用,不算后期康复、理疗等费用开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专科医师给出了仅了解的整体住院费用: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4-7万;

全膝关节置换6-8万;

胸腔镜肺癌7-10万;

胰腺癌根治10万;

主动脉支架植入10-20万;

肝移植50-100万。

最普通的一场病,全部治疗下来也要5万元左右。

2

纪录片《中国医生》有一集讲述的是一位重度烧伤患者的故事。

患者老刘,因家中煤气爆炸,导致全身95%重度烧伤。

烧伤对于本人来说是十分痛苦的。

大面积的烧伤,需要每天换药,一次要近两个小时。

换药的过程是把所有伤口都打开,重新敷药再包合。

这个过程堪比酷刑。

但是要治疗,需要多次植皮手术,手术费用十分高昂。

实际上,老刘住院一个多月,就已经花了30多万元。

尽管医生一再表明,手术后治疗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可最终家属还是偷偷办理了转院手续。

老刘的故事,并不新鲜。

在他转院后,他的主治医生想起一个月前,另一个重度烧伤的病人,家属因为同样的原因放弃治疗,最终患者去世。

很多时候,让人难过的是:

医术还没有到瓶颈的时候,人心就已经到瓶颈了。

纪录片《人间世2》中有一位“抗癌患者”闫宏微。

在她30岁那年,不幸被诊断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这是乳腺癌中最凶险的一种。

为了寻得一线生机,闫宏微远赴美国休斯顿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就医。

此时还不是治疗,在美国也没有开到药方,就花费了十几万元。

听取了美国医生的诊断,闫宏微又赴香港购买内地还未上市的一种靶向药物帕博西尼。

这种药物对雌激素首体ER呈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有效,但价格高昂。

一盒大约3万元人民币,一粒药就要1400块。

这让闫宏微不禁感慨:

“病了以后才发现,黄金算什么,黄金一点都不贵,这个比药比黄金贵得多了,随便一个什么靶向药,都比黄金贵。”

但即便如此,对很多绝境中的癌症患者来说,能吃靶向药物,已足够幸运。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4万块一瓶的药,我吃了3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

特效药对一些癌症患者来说,远比黄金珍贵的多。

它稀缺,只对穷人稀缺。

但这就是癌症的现实,有人胜利晋级,有人失败出局。

但更多人还是在这个角斗场中奔走煎熬。

中国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癌症,各大疾病逐渐呈年轻趋势。

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癌症都是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癌症发病率持续走高,在中国很难控制吗?

不是的。

尽管我们在医学上离攻克癌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是“预防”可以避免多数癌症疾病。

我国癌症防控研究的难点在于:

预防难、发现晚、不好治、不规范。

多数人没有定期“防癌体检”的习惯,也就造成了第一步“预防难”。

其实,大多数早期癌症通过手术可以根除,存活率可达80%-90%。

癌症并不是绝症,并非不可攻克,它就像我们平常身体上的伤口一样,越早去医院处理,愈合的就越快,反之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伤口只会越来越重。

3

近日,都市快报发布了一份涵盖27万人的体检大数据报告。

在这份报告背后,年轻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7家医院体检异常项前十位中,超重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血尿酸增高、高血压等代谢疾病普遍位列其中。

并且,年轻人的代谢性疾病检出率越来越高。

检出甲状腺结节问题的有近10万人。

大约每3个成年人中就可能存在1个甲状腺异常。

在某些医院参与体检的人群中,乳腺异常的女性几乎达到了一半。

十个90后就有一个尿酸超标。

近年来,高尿酸等年轻人越来越多,浙大一院健康管理中心统计了近三年的尿酸相关体检数据:

30岁以下有11%的人体检出尿酸高;

30岁至40岁有13%的人体检出尿酸高。

尿酸超标严重的话,很容易发展成通风,出现关节畸形、肾功能不全等情况。

一单位4000多名员工,564人查出肺结节。

生活压力大,长期吸烟、烟尘接触、熬夜、不运动等不良习惯,正在成为肺结节的诱发因素。

一面是年轻人健康状况的不稳定,一面是他们自我安慰。

“不体检,我就永远是健康的。”

复旦大学女博士于娟,在被确诊患上乳腺癌后,十分震惊。

她从来没有想过癌症这个词会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在她看来,她得乳腺癌的概率是如此之小:

没有遗传病史、体质很好、不在易患乳腺癌人群中。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因为发现太晚,被确诊时已经是乳腺癌晚期,最多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

家里为她治病不仅卖掉了房子,还负债累累。

最后,病魔还是带走了她。

后来于娟在《此生未完成》里面说: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幸福。”

我们总是在一件事情有结果后,反复思考、反复后悔。

每一份不好的结果背后,都有一个事出有因。

那就是你每一次的不在意、每一次的傲慢、每一次的无知。

4

白岩松在自己的书籍《白说》中曾介绍自己通过运动使血压降低的经历。

“三年前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血压有点儿高,不断头晕,去医院检查,果真血压到了一个临界点。

医生说你得吃药了,我问是不是一开始吃药以后就要一直吃下去了,回答是的。

我说这样,先给我两个月时间,让我自己做一些调整,两个月以后如果不行,我再吃药。

我首先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晚上快走一个小时,后来逐渐发展成跑步。

结果是,血压很快控制住了,降回正常区间,其他指标也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血脂从临界高点向中点回落,脂肪肝由中度转为轻度,最近一次体检甚至没查出来。”

运动带给白岩松很大的动力,他在“健康中国说”上,也强烈建议中国人开始练力量,进行肌肉力量锻炼。

运动是一项长期投资,只要可持续,就一定是复利的。

它能够给人体带来8大好处,并能有效预防癌症以及其他病症。

其实有效预防疾病,不仅是从外在上进行给予,不是只买几份保险就可以万事大吉的。

而是内在调理与外在相融合,从根本上达到对疾病的控制。

运动是成本最低的改变自己的方式,而“防癌体检”是最快让人们了解自己健康状态的方式。

坚持长期运动,定期每年体检,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

也是为一个家买的最好的平安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