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年增长近5%!上海成立专委会致力破解诊治困境

文 / 玉娇大健康
2020-10-18 00:46
电影《非诚勿扰2》将“痣”和“黑色素瘤”拉到了一起,孙红雷扮演的李香山脚面上的一颗黑痣,最后变成让他致命的不治之症——“黑色素瘤”,也让很多人知道了这种疾病。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在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65%。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主任陈勇教授看来,收治科室分散、不同专家治疗策略存在差异、缺乏融合统一的诊疗规范和共识,是导致“恶黑”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今天,上海市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成立,致力于在上海本土打造一个集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整形科、骨软科、胃肠外科、妇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生物治疗科、病理科、放疗科、影像科、基础医院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治疗团队。

&nbsp>

黑色素瘤增速全球最快 国内外发病特征各异

黑色素瘤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发病人数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长。在我国,每年新发恶性黑色素瘤病人超过8000例。

陈勇教授表示:

“我国黑色素瘤病例有独特的特征,特别是与欧美白色人种有较大差异。在欧美国家,黑色素瘤患者近90%都是皮肤型;而我国黑色素瘤患者60%为肢端型,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另有相当比例的病例为黏膜型,如口腔、鼻腔、食管、宫颈阴道等部位的黑色素瘤,这在白种人中非常少见。”

虽然我国黑色素瘤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国家,但生存情况与欧美国家相比却仍然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黑色素瘤的术后五年生存率仅为6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80%。

陈勇教授指出,

“我国黑色素瘤病人在就诊时,收治的科室较为分散,骨软外科、普外科、皮肤科、五官科、整形科、妇科、眼科、大肠科等都有收治,不同学科的专家采用的治疗策略也常常存在差异。由于业内缺乏专业委员会和统一规范的诊治指南,使得许多病人未能及时规范治疗,而留下了复发转移的隐患。”

推广更符合国人特征的诊治规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是华东地区首个针对恶性黑色素瘤的专科诊治平台。中心以外科治疗为特色,推广黑色素瘤早期诊断和综合诊治,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并为相关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勇教授表示,

“目前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更符合国人疾病特征的治疗方案空白亟需填补,目前适合我国亚型特点的治疗模式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并逐步形成了相应的规范。然而其推广仍然是任重道远的过程。”

2020年初,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牵头主编的《皮肤及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在上海正式发布。这意味着,我国长期缺乏统一操作规范的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疗,将“有章可循”。

该共识基于我国黑色素瘤特点,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诊疗指南为蓝本,参考美国NCCN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澳新黑色素瘤诊疗指南以及相关国内外黑色素瘤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对不同临床分期患者外科治疗做全面阐述,形成统一模板,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黑色素瘤从活检到规范化的外科手术、药物治疗、随访,以及复发转移后的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合作、全程规范化管理的‘闭环’。完备的黑色素瘤病例数据库将为患者的全程管理、获得更多研究成果提供可能。”陈勇教授如是说。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率先在全国联合国内各大医学中心进行了单病种数据库的尝试。数据库每年新增超过1000例的外科治疗数据和700例左右内科治疗数据。希望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整合患者诊治随访信息,实现患者的全程管理,并且总结治疗经验,让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至临床,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上海市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勇教授担任首届主任委员,师英强教授、张如明教授、王亚农教授任专委会顾问;朱蕙燕教授、郭伟教授任名誉主委;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孔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晓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任国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人民医院许青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余洪猛教授、上海电力医院向阳教授担任副主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宇教授任秘书长。

除此以外,专委会的常委、委员和青年委员,也将由来自于上海各大知名医院不同科室、热衷于黑色素瘤诊疗事业的专家医师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