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文 / 轻轻松松谈养生
2019-04-24 00:12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擅长: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介入性治疗、高难复杂支架术及各种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方面经验丰富。同时也常年从事体检中心管理工作,在体检方面博识多通。

常有俗语:“饭后一根烟,胜似活神仙。”现如今,抽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老烟民也陷入了:想戒却又戒不掉的怪圈。

很多人都觉得,酒足饭饱来一根、心情郁闷来一根......真的堪称是一种享受!

虽然抽烟一时爽,但长期积累下来对自己和他人的危害却是你承受不起的!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有研究表明: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关系密切!

其中,吸烟与肿瘤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长期吸烟会导致人体内各个脏器的肿瘤(从口腔——食道——胃——肠道——胰腺)。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当下作为流行病里的第一癌症就是肺癌!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里增长最快,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

而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元凶”之一。它让肺癌的发生率成10倍以上的危害在增长!所以必须要坚决的控烟!

科学防癌很重要,

防癌筛查体检不可少!

常规的健康体检主要侧重于慢病的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B超等。而这些非癌症筛查,更适合身体健康,没有病症、没有家族病史的人。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2017年美国癌症报告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癌症总体死亡率下降了25%,主要的功臣就在于“癌症筛查”的推广。

一般情况下,40岁就要开始重视针对肿瘤的体检。可考虑每隔3~5年有针对性地进行这几项肿瘤筛查:血检(检测肿瘤标记物)、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X线检查)等项目。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做完筛查,根据参考值,如若指标一高,也切莫慌张。因为肿瘤≠癌症,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不是癌症,恶性肿瘤才是癌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就算得了良性肿瘤也需要警惕!因为少数良性肿瘤在一定条件下会逐渐转变为恶性肿瘤。因此如果发现有良性肿瘤,应及时去医院早作发现追踪。

哪些人需要做癌症筛查?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1、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

同一个肿瘤在他的直系亲属里(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至少有三个同样疾病的,属于癌症的高危人群。

2、中老年人群:

癌细胞异常、不可控制的生长需要10~15年,甚至更久。因此,中老年人需要格外警惕。

3、有潜在易发生癌症的人群:

比如:女性的HPV的感染,经过长时间宫颈的慢性病变,最后会演变成宫颈癌。

4、有潜在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

致癌物质种类繁多,如:重金属、熏制食品、甲醛、反射线元素等。

癌症预防胜于治疗!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控烟——远离一手烟、二手烟、三手烟

“肺癌”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癌中之王”。过去30年间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已成为上升最快的癌症并取代肝癌成为我国首位肿瘤死因。

据了解:中国3亿人吸烟人群,约有7.4亿人遭受二手烟的侵害。

而除了二手烟,还延伸出了一种说法:三手烟(烟民在“吞云吐雾”后残留在衣服、墙壁、地毯、家具甚至头发和皮肤等表面的烟草烟雾残留物)。

三手烟也被称“非自愿性吸烟”,是一种被动吸烟方式,也是目前危害最广泛、最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

所以,控烟应该成为全球防癌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戒烟者可延长寿命十年,甚至更久。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控盐——高盐饮食猛于虎


我国人们大部分饮食习惯都偏重口味,特别是我们安徽地区重油重盐。但是吃得过咸会破坏胃粘膜,促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从而容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亚硝酸盐是导致肿瘤的第一杀手。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年人的标准一天6克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一天5克盐。

所以生活中尽量少吃食盐和腌制品,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大幅度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控体重——“癌症的保护因子”

肥胖跟许多疾病都有很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癌症!目前排名前五的肿瘤,有三个都与肥胖有直接关系: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除此之外,还有10~20种的肿瘤都与肥胖有关。

有研究表明,控制体重可以帮助预防结肠、食管、乳腺、肾脏等癌症的发生。

“癌症≠死亡”,人人都适用的防癌抗癌秘笈,你竟然还不知道?

那么,该如何减重呢?

首先,要依据标准体重范围评估自身需要控制多少体重;其次,要因人而异,并且有规划的执行减重计划。当然,保持体重的好方法之一是养成好习惯。

本文来源 安徽卫视《健康大问诊》,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图片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