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我们该如何说“不”

文 / 肿瘤资讯美中嘉和
2019-04-23 12:50

2019年4月15日-21日,是第二十五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由中国抗癌协会在1995年倡导发起,迄今已延续25年。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们逐渐了解了更多关于肿瘤防治的科普知识,也提高了肿瘤防治的科学意识

确实,癌症是威胁人们生命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最新的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保持上升趋势。可以说,癌症带给人们的困扰和伤害,正在逐年增加。

第二十五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科学抗癌,预防为先”,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癌症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

那么,影响中国人群的重要致癌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避之不及的致癌因素,我们又该如何说“不“?

半分钟读全文

癌症来源于人体自身,由于遗传性或非遗传性的基因突变导致。

如果远离致癌因素(可以促进非遗传性基因突变的产生),中国将近一半的癌症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

保持健康体重,限制酒精摄入,坚持体育锻炼等,都是我们熟知但容易忽略的日常预防癌症行为。

除了日常生活的预防,早期筛查也是身体力行抗击癌症的关键行为。

癌症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癌症是怎么产生的”。

事实上,癌症来源于人体自身

我们都知道,除了病毒以外的任何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人体内存在无数种细胞,它们各司其职,默默地行使着自己的使命。但这些正常的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会逐渐衰老、死亡,例如肝细胞寿命约500天,血红细胞寿命约120天。

这些细胞都有着自测和自杀的功能。一旦检测到运行中出现错误,会立即返工修改;如果错误严重到无法改正,细胞就会开启自杀程序,自行结束生命。旧的细胞消亡时,新的细胞会在适宜的时机接替它们的位置和功能

但如果,细胞的自我检测功能被破坏了,它就无法意识到自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于是继续带着错误无休止地进行复制,并逃脱免疫系统的追踪和制裁,往复数年甚至数十年,最终形成肿瘤

导致细胞自我检测功能破坏的就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细胞基因组中出现了错误,通常由衰老和其他内因外因导致。

一般来说,基因突变可以被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

遗传性基因突变天然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

大约只有5%-10%的癌症由遗传性基因突变引起

非遗传性基因突变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致癌因素

大多数癌症的发生是非遗传性基因突变的自然结果

影响中国人群最重要的致癌因素有哪些

了解非遗传性基因突变在癌症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远离致癌因素并不是一句没有意义的口号

与行为相关的致癌因素

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

与饮食相关的致癌因素

水果摄入量低、蔬菜摄入量低、膳食纤维摄入量低、膳食钙摄入量低、红肉、加工肉类、腌制蔬菜。

与代谢相关的致癌因素

超重、糖尿病。

与环境相关的致癌因素

PM2.5、紫外线照射。

与感染相关的致癌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病毒、HPV病毒、EB病毒、华支睾吸虫、人类疱疹病毒type 8。

国家癌症中心将以上23种致癌因素对中国所有省份(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影响进行估算,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

2014年,中国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036004例癌症死亡可归因于潜在的致癌因素,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45.2%。

这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癌症死亡是由于各种各样的致癌因素引起并造成的

致癌因素对于不同省份的影响。其中,括号中的数字代表排名。上图为男性,下图为女性。

如果能够远离致癌因素,中国将近一半的癌症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

如何向癌症说“不”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ICR)发布权威癌症预防报告

知识点

1. 保持健康体重

2. 限制酒精摄入

3. 减少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

4. 限制含糖饮料摄入

5. 减少摄入“方便食品“和其他高脂肪、高淀粉或高糖的加工食品

6. 摄入富含全麦、蔬菜、水果和豆类的饮食

7. 坚持体育锻炼

8. 不要使用补充品或保健品来预防癌症

9. 母乳喂养

这些我们熟知但常常忽略的细微行为,是癌症预防的重要战略。所以,少喝一瓶酒,少吃一餐肉,都是在把我们从癌症的边缘拉回。

更重要的是,除了日常生活的预防,早期筛查也是身体力行抗击癌症的关键行为

写在最后

肿瘤防治,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生活质量;明天,我们的任务将是彻底消灭癌症。


参考文献

[1] Chen W, Xia C, Zheng R, et al. Disparities by province, age, and sex in site-specific cancer burden attributable to 23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J].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9, 7(2): e257-e269.

[2] 赫捷, 孙可欣, 魏文强, et al.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19, 41(1):19.

[3]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my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