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发癌症350万例,其实30%癌症就可预防,多数人没做好这几点

文 / 保健时报
2019-04-22 17:50

4月15日~20日是第25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科学抗癌,预防先行”。在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350万,40岁以后恶性肿瘤发病率快速升高,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

最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增长3.9%,死亡率每年增长2.5%,肿瘤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各大医院专家纷纷面向公众做科普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对癌症的误解和恐惧。

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350万

30%的癌症可预防

早诊早治能从根本上提高生存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癌症的发病率增加,最关键的因素是由于人口的老龄化造成的,第二个原因才是个人生活习惯和环境的问题。

抽烟、喝酒、装修的时候家里那些甲醛的污染,这些也与肿瘤发病上升有一定关系。癌症发现的越早,治疗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癌症病人生存率的问题,必须从早诊早治开始。

平时生活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出现的癌症危险信号,比如身体出现浅表异常肿块,体表黑痣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皮肤或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对于降低癌症的死亡率,防大于治已经成为共识。约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得到预防,而很多癌症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90%以上。

不抽烟喝酒、控制体重、控制血糖、控制血压,体育锻炼和合理饮食,这是有研究和医学证据支撑的良好生活方式。如果不重视,先发生的就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再严重下去就是肿瘤。

一些不良生活方式还可大大增加患胃癌的风险。比如:为了赶时间,吃饭狼吞虎咽;吃得过饱,经常加重胃肠负担;生活无规律,吃饭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甚至经常不吃早餐,有时还暴饮暴食;熏肉、油炸、烘烤、烧焦食物和使用多次的高温食用油中都含有大量致癌物质。

远离癌症除了要注意饮食习惯,做到不吸烟,少喝酒。还应在饮食方式上倡导分餐制,饭桌上多加一双公筷,能避免交叉感染幽门螺杆菌。

30岁以后每年做个体化防癌体检

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王平:早期发现,早期进行规范治疗,是决定癌症治疗效果的关键。

这得益于癌症早期筛查的不断普及和先进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技术,如今肿瘤在临床上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凶险”和可怕,我国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目前约为40.5%,与10年前的相比提高约10个百分点,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在于早诊率偏低,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发现已处于中晚期,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已经发生肿瘤转移,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幸运的是,通过主动积极的预防和干预,至少3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30%的肿瘤患者是能够做到早期发现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高危因素、定期进行预防咨询、30岁以后每年做个体化防癌体检都是肿瘤得以积极防控、提高早诊率的有效途径。

癌症五大危险因素可防可控

吉林省肿瘤医院院长程颖:有效预防应该是大家首选、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抗癌方式。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较好的预防呢?

国家癌症中心权威发布中国癌症可控的五大危险因素,分别是行为因素,包括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运动等;饮食因素,包括水果和蔬菜摄入量较低、低钙饮食、食用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及盐腌制蔬菜等;代谢因素,包括超重、糖尿病等;环境因素,包括PM2.5污染、紫外线照射等;感染因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BV、HCV、EB病毒等。

从全国癌症情况分析图谱可见,在全国危险因素最高的排名中,吉林省位居第三,尤其以吸烟、水果摄入不足和乙肝病毒感染最为严重。其中,吉林省男性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水果摄入不足、乙肝病毒感染、饮酒和丙肝病毒感染;女性依次为吸烟、水果摄入不足、乙肝病毒感染、PM2.5污染、超重。

因此,公众应在日常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定期筛查高危致病因素,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将防治癌症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健康生活,远离癌症。

与此同时,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早期癌症治愈率可达90%以上,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也就是说早筛早诊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本报记者董超整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编辑 ||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