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王小林教授研究团队取得一项胰腺癌检测新成果

文 / 新民晚报
2019-04-19 17:19


中山医院王小林教授研究团队取得一项胰腺癌检测新成果


图说:中山医院王小林教授研究团队发表研究成果 院方供图(下同)

新民晚报讯(通讯员 钟萱 记者 左妍)随着“精准医学”的概念被逐渐运用至肿瘤领域中,以游离DNA( cell-free DNA, cfDNA)检测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技术正成为恶性肿瘤、产前诊断和器官移植排异监测的新兴标志物。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小林教授研究团队发表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单链建库的cfDNA建库和测序方法,该方法较传统的二代测序和ddPCR技术,能使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液中的ras突变的检出率从不足50%提升至70%左右,显著提高了早期胰腺癌患者循环肿瘤DNA即ctDNA突变的检出率,以达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的目的。


中山医院王小林教授研究团队取得一项胰腺癌检测新成果


图说:cfDNA的研究设计与单链文库制备。cfDNA片段首先变性为单链DNA (ssDNA)片段,然后将ssDNA片段与一个唯一的分子标识符连接,利用杂交和磁珠捕获技术对预库进行富集,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

由于早期肿瘤患者血液总体cfDNA水平较低,ctDNA检出较为困难,因此王小林团队的上述方法对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意义尤为重大。王小林教授介绍,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几乎相当。早期诊断困难与缺乏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导致胰腺癌预后极差的重要原因,80%左右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肿瘤外周侵犯或远处转移,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临床实践中,有时影像学检查对病情的变化不敏感,无法对疗效进行实时监测且缺乏预测价值。为了在可能治愈的阶段准确诊断胰腺癌,需要特异性、敏感性和微创性的生物标志物。寻找用于胰腺癌筛查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或检测方法是中山医院近年来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单链建库的cfDNA检测新方法,并通过大量临床样本验证了在极低总cfDNA起始量的情况下,SLHC-seq检测和定量基因组中超低丰度突变的效能远高于目前市面上常规的基于双链的建库方法。团队收集了不同分期的胰腺癌患者,通过SLHC-seq方法鉴定了胰腺癌ctDNA的突变图谱。该研究还发现早期胰腺癌患者中普遍存在破碎的小ctDNA突变片段,这可能成为胰腺癌早期检测的新策略。对于家族性胰腺癌、可疑胰腺病变和晚发性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的早期检测具有重大意义。

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小林教授领衔、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仇子龙研究员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楼文晖教授等共同完成,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