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中晚期患者活过5、10、15年后,医院给他们颁了一个大奖
图说:为了鼓励他们勇战病魔的精神,医院授予了这批康复患者”新星奖、银星奖、金星奖”称号
说起胸部肿瘤,尤其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榜首的肺癌,老百姓们总是“闻之色变”。本周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海市胸科医院举办了一场“让肺癌无处可逃”的宣讲活动,邀请了13位生存超过5年、10年甚至更长的中晚期肺癌患者来到现场分享经验。为了鼓励他们勇战病魔的精神,医院授予了这批康复患者”新星奖、银星奖、金星奖”称号。
患者变为志愿者
60多岁的严阿姨从2007年确诊肺癌至今,已勇敢迈过了两道“五年之坎”。2007年的6月,她因反复咳嗽治疗效果不佳而去拍了胸片。后被诊断为肺癌,而且已是中晚期。严阿姨一度沮丧,但在胸科医院医生的鼓励下,她很快重新振作,开刀、化疗、调理……
一次胸部转移后,严阿姨遇到了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在陆教授的建议下,她开始服用靶向药物,一次一粒,吃了10多年。“我是幸运的,病情控制得很好。”严阿姨感慨地说,这些年来,她从自己的治疗过程中,感受到医学发展的巨大变化。2007年患癌,那时微创治疗还没有如今那么普遍,严阿姨“开大刀”切除肿瘤,而很快,她就赶上了靶向药物的好时代。她说,在病魔面前,医生和患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肿瘤防治宣传更需要医患携手,共同推进。这些年来,她从未自行购买任何保健品,所做的只有老老实实随访、踏踏实实吃药。
“患癌是不幸的,但我又是幸运的。现在我要把幸运传递给其他患者。”严阿姨说。在患病整整10年后,严阿姨报名胸科医院志愿者,每月2次到病房里去找患者谈心,用自己的抗癌经历鼓励病友们积极乐观,。严阿姨说,她曾在病房里遇到一位20多岁的肺癌患者,父母纠结是否要给他吃靶向药。作为过来人,她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告诉这位患者和家属。“其实,耐药并不可怕,而且靶向药物也在不断更新,耐药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患病改变生活
患者陈老伯63岁,从2001年确诊肺癌至今已18年,此前是强生公司的出租车司机,确诊肺癌晚期时,公司正在培训大家为APEC做准备。“那一阵子是陈老伯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光。他说,因病情复杂,辗转找到了胸科医院的陈文虎教授,先做手术切除。起初,陈文虎不同意为陈老伯做手术,认为风险太大。“我就跟陈主任说,你放心吧,不管手术成败,责任都由我自己来承担。”一席话也打动了陈文虎,决定冒险一试。好在,手术十分顺利,但陈老伯体质较差,一直在胸科医院吃中药调理。
18年来,陈老伯始终在胸科医院接受治疗,并吃中药调理身体,防止复发。他说,自己抗癌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幸运眷顾、谨遵医嘱、乐观积极、健康生活。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陈老伯说自己年轻时的生活“极度不规律”,得病之后把烟酒都戒了。和严阿姨一样,他只信任专业医生的话,从不会自己买保健品或者找点“祖传秘方”“偏方”来治疗。
吃了十多年中药,是否会像外界传说的那样“肝受损”了?陈老伯说,自己并没有遇到“吃中药伤肝”的问题,目前肝功能指标良好。“生病这些年,也认识了不少病友。很多人都是自己胡乱吃补品,把肝脏吃坏了。”陈老伯强调,生病后不管吃什么药,都要咨询专业医生,只有医患合作,才能事半功倍地战胜癌症病魔。
肺癌也可以是慢性病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韩宝惠介绍,尤其是伴随着年龄增长,肺癌发病率呈显著上升增, 胸科医院自 2013年开始,就运用低剂量螺旋CT方法,率先在国内开展“社区肺癌早期筛查”项目,普及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观念,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胸科医院的年胸外科手术超过14000例,疾病谱覆盖全,涵盖肺、食管、气管、纵隔等各类疾病。至今已完成近3000例机器人辅助下胸部手术,多年来保持全世界总量第一。胸外科赵珩教授表示,许多肺癌患者在手术后都得到根治的效果,获得很好的生活质量。如今,肺小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并非所有肺小结节都需要立即手术,医生判断肺小结节暂时无明显恶变迹象,可以定期随访观察,一旦发现有恶变趋势,再手术也不迟。
上海市胸科医院专家廖美琳说到,几十年前,治疗肿瘤的方法很有限,“现在我们治疗肺癌再也不是一筹莫展了,多了许多有用的武器。”肿瘤科陆舜教授也谈到,如今专家团队将目光瞄准了肺癌的靶向药、免疫药研究。“在过去,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很低;而在如今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并存的时代,肺癌也有望成为一种慢性病。”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