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传》之后《基因传》再度大火,医学科普书不是“好读”的绝缘体
“基因编辑可能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加以关注的问题,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阅读悉达多·穆克吉的《基因传:众生之源》。”比尔·盖茨在2018年年度总结中再次提到了这本出现在其2016年书单中的书籍,而作者悉达多·穆克吉也在个人社交网站上进行了回复:“基因编辑是一门前景与危险并存的技术,2019年是时候认真探讨这个话题了。”
曾获《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的《基因传:众生之源》中译本发行后也获得了如潮的好评,被多家国内媒体和书榜评选为“2018十大好书”。从历史、从人文、从人性,作者将“众生之源”基因的故事娓娓到来,把一本知识性的科普书籍变得如小说般引人入胜。
“业余作家”用人文关怀写出超级畅销书
医生、肿瘤专家、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教授,2010年《众病之王:癌症传》面世后,悉达多·穆克吉又多了一个头衔——知名科普作家。这本由他在业余时间完成的《癌症传》不仅在次年获得普利策非虚构类文学奖,也被《时代》杂志列入“百大非虚构书籍”,而与《癌症传》一脉相承的《基因传》也将前书的成功延续了下去。
“普通人可以读懂的科普书”“让人对医学产生了兴趣”“读起来豪不枯燥,像是看侦探小说一样抽丝剥茧地寻找答案”……在读者的评论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好读”这一关键词。癌症、基因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一知半解的领域,悉达多·穆克吉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传记”这一文学形式,而在传记中,不可缺少的便是故事: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种植豌豆开启了现代遗传学的大门;DNA双螺旋发现过程犹如大片般激动人心;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歪曲利用基因理论的残忍行径……一段段在“基因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大事件自然衔接在一起,在读者脑中绘成了一幅斑斓的“基因地图”。
对于悉达多·穆克吉来说,基因并非是单纯的科学概念,也是一个极度私人的话题。在他的家族中,叔叔和堂兄弟都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父辈的基因让他不得不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甚至在婚前还提醒妻子他有患病的风险。而恰恰也正是作者这份“私人”的态度造就了《基因传》的成功。在书中,基因不再仅仅是科学或医学问题,而更是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组成部分,当读者幡然醒悟看似艰深的基因其实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时,其中的故事更能发人深省。
用“传记”记录自身
1865年,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21世纪初,六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对外公开:人类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但只有20687个基因,数量上仅仅比蠕虫多了1796个,比水稻还少了25000个。“重要的不是我们有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他们,”正如悉达多·穆克吉写得那样,基因之于人类的意义始终是他最关心的问题。
如果说《癌症传》是一部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基因传》则更具未来性。“读懂和书写我们自身是人类的责任也是必须要学会的技能,这是对一个物种的终极考验,”悉达多·穆克吉这样表示。
“我试图进入这种‘永生的疾病’的头脑深处,去理解其人格、祛除其行为的神秘色彩。但是,我的终极目的,是提出一个超越‘传记’本身的问题:在未来,癌症有可能终结吗?是否可能从我们的体内和社会中,彻底根除这种疾病?”在成名作《癌症传》的序言中,悉达多·穆克吉就挑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书写这些“传记”,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
作者:王筱丽
编辑: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