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咏患癌去世:得癌症的人,常有“三超、三多、三不会”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8-10-30 02:43

(本文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肿瘤治疗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世事无常。今晨,著名主持人李咏的爱人在其微博中宣布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在经历了17个月的抗癌治疗后,李咏在10月25日凌晨去世。

“永失我爱”——李咏的爱人,用四个字,道尽刻骨铭心的痛。

李咏早年曾经谈及生命的终点。在生前的一档综艺节目中,李咏曾上台发表演讲:“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我不会有道歉,也不会有离别,更不会有抱怨,我只会有感谢……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也许,当时的李咏想不到,自己的最后一天,竟然就这么来了。

关于李咏,本订阅号无需介绍太多了。我们对他实在太熟悉。我们只想说,作为一个主持人,有着看似光鲜的生活,为什么也逃不开癌魔的摧残?

于是,我们想用中医肿瘤病因病机的视角,结合癌症患者的生活状态,带着一起探个究竟。

总结起来,患癌症的人,往往有“三超、三多、三不会”。

先说“三超”。它们是:超能、超忙、超忍。

超能——李咏很有能力。他生前要主持多档娱乐节目,要主持春晚,要出书。从央视离职到了传媒大学后,他还要教书。您发现没有,很多患癌症的人,往往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往往是一些优秀的佼佼者。能力强,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背负更多的责任。正所谓“能者多劳”。因为你“能”,所以你要多为,你要多承担,你要多做一些事,来弥补“不能”的人所带来的缺憾。忙着忙着,“能人”累了,于是就病倒了。

超忙——李咏很忙。我们无法想象,作为一个中国顶级的主持人,每天要处理多少事情。每逢大型晚会,长时间的高度紧张的工作,是家常便饭。而患上癌症的人,往往超忙,生活中十分忙碌,忙工作,忙家庭。这种忙,让他们有时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和肉体上的繁忙相比,精神上的忙碌更加令人难以承受:脑子中总有想不完的事情,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而繁忙的状态持续的时间一长,必然耗伤正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一切疾病,包括癌症的根源。

超忍——作为名人,你必须忍耐。李咏看似光鲜的外表,一定有很多说不出的苦衷。患上癌症的人,你去仔细体会,他们中不乏善于忍耐者。就算遇到不公、不顺、不平,他们也会把一切放在心里,然后用一张笑脸来面对别人。没错。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好人”。但是,从中医角度说,忍耐的时间一长、事情一多,往往就引发气滞、情伤。朱丹溪说“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忍着忍着,免疫力下降,百病丛生。


再说“三多”。它们是:应酬多、挑战多、慢性病多。

应酬多——患上癌症的人,生活里往往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什么是应酬?不要以为只是吃吃饭、喝喝酒。如果是这样,再多的应酬也不至于让人患上癌症。我们所说的应酬,指的是强装笑脸,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应酬。这个婚礼不想参加,但碍于人情偏偏要去。这个忙不想帮,但人家都发出请求了,不帮也不好。这样“难为自己”的事情多了,身体疲于应付,怎么会有精力监视和查杀癌细胞?

挑战多——患上癌症的人,一般都要应对多种多样的挑战。这里的挑战,我们可以理解为越来越繁重的压力,越来越难以解决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一辈子不顺。您别不相信,很多癌症患者,一辈子不顺心,早年经历磨难,到老了患上癌症。为什么?因为每一次应对挑战,都需要调用我们的精气。“精气夺则虚”。日子久了,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慢性病多——癌症的发生,很大程度和慢性病的长期浸润有关系。比如说肝炎、肝硬化引发的肝癌,胃炎引发的胃癌,以及胰腺炎引发的胰腺癌等等。这种慢性病迁延的时日越长,越容易患上癌症。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慢性病多,一体多病,而且病程较长的人,病情交织复杂,毒邪内蕴、淤血结聚,患癌症的可能较大。


最后,说说“三不会”。它们是:不会拒绝、不会放松、不会释然

不会拒绝——为了给身体减轻负担,我们要学会拒绝。拒绝别人的请求,拒绝额外的压力,拒绝不必要的麻烦。遗憾的是,很多身患癌症的人,患病前是一个老好人,对人对事只有应口说“好”,而不会为了自己而开口拒绝。

不会放松——人的身体,太忙了,就是紧绷的弦。时间一长,就会折断。患癌症的人,往往之前是一个工作狂。他们为了自己所谓的目标,不断给自己加码,不断想要尝试,不断积极进取。这种人生姿态,固然令人心生敬畏,但也会影响到免疫。癌症找上门来,不足为奇。

不会释然——什么是“释然”?说白了,就是凡事看开。看得开,则心平气和、气血调顺。看不开,我们的心中就总有一个结。这个结,令我们的气血郁滞,正气受损。看不开的事情越多,癌症就离我们越近。

无论怎么说,那个潇洒、干练、有才华,梳着卷发的李咏,离开了我们。斯人已逝,我们能做的只有怀念。但是,如果我们能在怀念中,多少得到一些关于疾病、生命、健康的启示,应该是对已逝者最好的祭奠吧。

咏哥,一路走好!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本订阅号微信平台jnym2016开放,欢迎您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