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晚报》:走近河南理工大一附院"十佳医师"感受"医者温度"(二)本期人物孟丽萍、邹明雷

文 / 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8-09-16 03:05

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师不仅是一个行业,还是亿万民众健康的守护者。 2018年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是属于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节日。近日,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肿瘤医院)“十佳医师”评选活动圆满收官,经过个人申报、初评、微信平台社会投票等程序,最终评选出10名“十佳医师”。 讲述医者故事,传递医者心声。今天起,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最真实的“医者温度”,致敬医者匠心。

本期人物:

  • 儿科主任孟丽萍
  • 肿瘤内科一区主任邹明雷

孟丽萍:

温柔守护儿童健康33年

上图 孟丽萍正在为患者家属讲解治疗方案。

一张温暖的脸总是带着笑容,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满是慈爱……8月30日9时,记者来到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房采访时,该科主任孟丽萍正在进行查房。来到每个患儿的病床前,孟丽萍在嘘寒问暖间让家长紧锁的眉头舒展。

常常有人说:“孟主任,你看上去不像50多岁的人啊。”孟丽萍总会笑着回答:“显得年轻吧,这就是当儿科医生的‘福利’。”

“福利”的背后,是孟丽萍33年如一日用精湛医术和慈母关怀对患儿的温柔守护。

1985年,孟丽萍从河南医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儿科这个专业。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叫“金眼科,银外科,哭哭闹闹小儿科”。在许多人看来,儿科医生实在不好干,可孟丽萍毅然选择了儿科。“儿科好啊!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儿科是朝阳行业呀。”她常常这样对刚刚分到儿科的医生说。

从医33年来,孟丽萍一直对儿科医生这个职业充满敬畏,工作中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她多次进修新生儿和重症专业,擅长新生儿疾病、儿童重症、儿童哮喘及疑难杂症的诊治,带领儿科团队跻身该院六个重点发展学科之一。

医术高、有耐心、脾气好、服务好……这是患儿家属对孟丽萍的评价。儿科的“小不点”多,除了必要的辅助检查外,孟丽萍尽量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辨别病情,让孩子少受辅助检查所带来的疼痛。

这么多年,孟丽萍诊治过的患儿虽然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些患儿让她始终牵挂。“这个孩子的名字我现在已经记不得了,是一名28周早产的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还伴有很多其他问题……当时,孩子的情况很不好,呼吸、喂养、吸吮、消化等方面随时都可能出现问题。”孟丽萍说。

孩子的妈妈多年不孕,好不容易生下的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守护孩子就是守护全家的希望。孟丽萍深知这分责任,治疗期间她吃住在医院,一天去重症监护室十几次,和孩子一道进行一次次生命闯关。在20多天的精心救治与护理下,孩子总算成功脱险。

提起孟丽萍,儿科的医生、护士也有很多话说。

护士陈静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2013年的夏天,一个3岁多的小姑娘因反复高热、腹胀来院就诊,外科手术时发现其腹腔内积满脓液。手术后,小姑娘持续高热不退,小小的身躯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看着她那苍白的脸颊,孟丽萍顶住压力,毅然将小女孩转入儿科悉心照料,最终将她从死神手中夺了过来。“孟主任对待患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患者的家属都对她的付出感动不已。”陈静说。

“2010年,儿科刚刚搬到新病房楼,患者特别多,我们人手少,孟主任一直在医院坚守,最长连续值班时间达72个小时。那段时间,她一直咳嗽不止,检查后是肺部感染,已经开好了住院证,可是看到患者渴求的眼神,她没有住院,而是继续工作,最终落下了病根。”该科护士长马冬梅说。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儿科的业务量大大增加,特别是新生儿及儿童康复等急需发展壮大。同时,儿科医生面临的“压力大,奉献多,收入低”等情况也存在。“孩子是冉冉升起的太阳。选择当儿科医生,就选择了一分责任感,也拥有了一分幸福感,我会继续坚守,用温柔守护儿童的健康……”孟丽萍说。

邹明雷:

为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上图 邹明雷正在为患者诊治。

8月30日,记者来到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访肿瘤内科一区主任邹明雷时,他正在门诊坐诊。

邹明雷的病人很多,不时有患者前来报告病情,他认真研究治疗方案,耐心、细心回答患者的咨询,既有条不紊,又一丝不苟。因此,这是一次见缝插针的采访。

“邹主任实在太敬业了,我好几次来医院门诊都看见他在这儿坐诊,根本不用打电话预约……”一位患者不经意的一句话,让记者吃了一惊。

原来,作为焦作市肿瘤慢性病鉴定专家,今年55岁的邹明雷为了满足患者鉴定及随诊的需要,他除了早晨7点50分先来到病房查房外,9点准时来到门诊,一坐诊就是一天,一个星期至少坐诊6天,让患者随时都能找到他。

“敬业奉献”“精勤不怠”,是记者在邹明雷身上看到的两个关键词。

在医学史上,流传下来这样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的意思是医务人员只能治愈少数人,但要帮助多数人,安慰所有人。从事肿瘤治疗工作30余年来,邹明雷一心为患者,用职业精神诠释着医者父母心的真正内涵,使得众多癌症患者和家属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

“当患者拿到癌症诊断报告时,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肿瘤的诊断对于一个患者的心理打击就像天塌了一样,这种痛苦和焦虑是常人无法理解的。”邹明雷说。

邹明雷曾收治过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她得知自己患了肺癌后,精神彻底崩溃,拒绝治疗,不吃不喝,不停哭泣,其丈夫焦急万分,却束手无策。“肺癌也并非绝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药会不断上市,晚期肺癌可能会慢慢发展成像高血压、心脏病等一样的慢性病。只要你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就能看到希望。”邹明雷来到病房,耐心开导女患者。

经过两个小时的交流,这名女患者终于露出了笑脸,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病情最终得到了控制。女患者拉着邹明雷的手激动地说:“谢谢邹主任,是您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每一次,邹明雷都用他的医者仁心把那些绝望的灵魂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邹明雷告诉记者,肿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等手段,该院肿瘤内科承担着其中两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化学治疗和生物靶向治疗,这是手术和放射治疗的有效支撑和补充,为减少肿瘤复发转移和提高生存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不管病人病期早晚,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对每位患者明晰病情以及以往治疗的情况,从病理类型、分期、病人一般状况及既往接受过哪些治疗等情况来综合判断、仔细论证,为其制订适合的治疗方案。”邹明雷说。

去年,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河南省抗癌协会焦作分部“爱来癌去”健康俱乐部。作为“爱来癌去”健康俱乐部微信群的群主,邹明雷经常发布抗癌的最新消息和临床试验活动,同时给予每位患者关怀和鼓励,他耐心专业的解答、亲切温暖的问候,总给大家如沐春风的感受。“每一位患者生命的延续都会带给我们莫大的欣慰。”邹明雷说。

《焦作晚报》2018.9.5 08版

编辑:几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