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肺部小结节,究竟如何“破”
一、临床误区
随着低剂量螺旋CT(HRCT)在健康体检中广泛应用,如今在胸部影像检查中发现小结节的情况越来越多,临床中患者往往“闻结节色变”,其原因是临床上对一些小结节,特别是亚厘米结节,无限期反复随访、不做定性,往往令患者惶恐无措,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如果在没有明确定性的情况下,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则往往会令患者白挨一刀,同时承受不必要的治疗之苦。因此快速明确肺结节良、恶性,尽早切除恶性结节,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是目前肺小结诊断治疗的关键。
二、小结节一般演变规律及诊断方法
以往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早期微小肺癌,特别是AAH、AIS、MIA,微血管的定向形成始终贯彻早期肺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针对微小肺癌与传统肿块型肺癌不同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即早期肺癌微血管形成机制,围绕肿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像后处理及功能影像分析是目前临床诊断微小肺癌影像学基石。另外随着介入诊断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介入诊断技术如Lung-pro、Lung-point等导航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如ct-DNA检测、循环CTC检测、NGS检测技术也在临床中广泛实践应用于早期肺癌微小肺结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治疗策略、治疗随访特色
主要依据“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和“肺亚实性结节影像处理专家共识”处理流程原则,结合仁济南院基础影像诊断优势,对满足中国特色的7项早期肺癌筛查指标,
1.年龄45—70岁,并满足以下之一者:2.有吸烟史≥20包年;如戒烟,应<15年;3.恶性肿瘤家族史(直系);4.自身有肿瘤发病史;5.致癌物质的职业暴露史;6.长期二手烟接触史;7.长期厨房油烟接触史的患者开展肺微小结节鉴别及随访,并联合影像、胸外科对临床高度怀疑恶性结节可能的病人进行低剂量CT容积靶灌注成像、低剂量双能量CT成像、人工智能肺结节评估及病灶段肺泡灌洗液肿瘤脱落细胞捕获,进一步快速准确评估肺微小结节良恶性,实行体检发现-影像评估-功能评估-手术治疗的肺小结节全程随访管理模式。
四、诊治病例
(图1)者女性,43岁,右肺上叶见纯磨玻璃结节,低剂量容积靶灌注成像示内部血供较少,结节未见明显强化。采取亚段级切除术,术后病理:腺瘤样不典型增生;
(图2)患者女性,63岁,左肺下叶见混合磨玻璃结节,低剂量容积靶灌注成像示内部实性成分存在血供,结节轻度强化。采用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微浸润性腺癌;
(图3)患者女性,64岁,右肺上叶混合磨玻璃结节,内部实性成分超过80%,低剂量容积靶灌注成像示内部实性成分存在明显血供,结节强化明显。采用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腺泡为主型浸润性腺癌。
↑图4
↑图5
图5 部分CTCs荧光图像(放大倍数400X)
患者女性,59岁。图4中显示术前人工智能辅助的肺结节精确分析,显示结节的成分组成及体积大小。图5显示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中CTC检测个数为9个,提示恶性肿瘤可能。胸腔镜下肺癌亚段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上肺”微浸润性腺癌(最大径1.2cm)切缘阴性。
团队介绍:
团队成员:呼吸内科谭晓明副主任医师、胸外科魏华兵主治医师、放射科孙奕波医师、张丽妍住院医师、范碧君住院医师、娄月妍住院医师、温翠红护士长、沈蕾专科护士等。
谭晓明副主任专家工作室建立一整套涵盖肺癌筛查、鉴别诊断、手术评估、化疗、靶向、免疫等多手段、多学科肺癌诊治专业群,为患者打造肺癌从诊断→手术→治疗→随访→关护的完整全程诊疗闭环。
谭晓明
仁济医院南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临床工作22年,从事肺部小结节的早期评估、晚期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及全程管理。现任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管学组成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呼吸内镜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华东区肺部疾病介入协作组青年委员。
专业擅长:肺部小结节的早期评估;晚期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及全程管理;经支气管镜大气道肿瘤介入治疗及冷冻肺活检。
孙奕波
仁济医院放射科医师,医学博士,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长期从事肺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功能及微细结构成像、术前评估及疗效评价,在国内外影像学权威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称号。致力于医学科普工作,以《解开肺小结节的“心结”》为题,荣获教育电视台“健康演说家现场人气之星”称号,并荣获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医学科普比赛三等奖。
专业擅长: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疗效评估
魏华兵
仁济医院南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临床工作17年,长期从事肺部及食管肿瘤等胸部疾病的诊治,对肺部小结节的早期诊断有独到见解,尤其擅长胸腔镜微创技术。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临床科研论文10余篇。现任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会员。
专业擅长:肺部小结节的早期评估;肺部疾病的外科微创治疗;食管及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专家工作室时间:每周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