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重磅】我院与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签署合作共建协议

文 / 广医一院
2017-07-04 17:37

小伙伴们,你还记得,我们曾向人才发出盛情邀请的橄榄枝吗?

时隔几月,我们很欣喜地收到“料”,六位高端人才正式加入广医一院人才队伍中!并与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学科共建合作,集中有限力量与优势资源,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有效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3月28日下午,在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工作小组综合办公室科研处王健处长、人事处黄宇翔处长的见证下,我院党委黎毅敏书记、公共卫生学院王家骥院长及聘请的公共卫生学院专家——蒋义国教授、吕嘉春教授、唐杰副教授、杨磊副教授、杨巧媛副教授一同签订了合作协议。

此次签订合作协议,是在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我院与公共卫生学院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共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提升医院的科研、教学及医疗实力的有效尝试。

未来,我院将携手公共卫生学院在医学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交叉融合、各取所长,共同推动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不仅在科研方面结出丰硕的果实,更要将其应用到临床,为解决患者病痛、实现精准医疗做出贡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几位大咖——

蒋义国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基金委医学部和化学部二审专家,国际毒理学权威杂志Toxicological Sciences 副主编。

现任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化学致癌研究所所长,先后申请获批建立了广州市环境致癌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环境致癌医学重点实验室等,是广东省卫生毒理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致癌项目组负责人。兼任中国毒理学资格认证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工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学分会常委、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抗癌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毒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Toxicological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16家国际知名SCI杂志副主编、编委或审稿人。

是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重点培养人才、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人才,被广州市政府认定为市高层次优秀人才;是广东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及广州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从事环境化学致癌、分子毒理、肿瘤分子病因及早期诊断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广东省高校重大重点及高层次人才项目4项、广州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项目1项。参加了国家973项目、美国国家卫生科学院(NIH)基金等课题多项,与美国有长期合作关系。以第一完成人负责完成的肺癌化学病因及其干预的研究相关成果曾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广州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及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成果奖。

近年在环境化学物致癌的非编码RNA机制和标志物研究上进行了许多创新性研究,在Oncogene、Archives of Toxicology、Carcinogenesis及Toxicological Sciences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相关SCI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毒理学联合会学术大会、亚洲毒理学大会、中国毒理学会学术大会及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大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大会作报告,并担任会场主席,在国内外同领域产生广泛影响,是中国毒理学首届杰出贡献奖候选人。

任全国研究生规划教材《分子毒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全国本科生规划教材《毒理学基础》(第二版,科学出版社)主编,另作为副主编或编委编写出版了全国性教材及专著12部。

承担了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的预防医学、毒理学、环境卫生学、医学科研概论及高级分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生40余名,培养的研究生曾连续四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并获英国皇家化学会最佳会议报告奖。

吕嘉春教授介绍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PI、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PI、“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才、广东省教育厅高层次人才、“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任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协同创新”和“创新强校工程”领导小组成员;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流行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分会委员、广州市预防医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分子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热带病学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理事;担任10本英文杂志和4本中文杂志的编委等;历任基础学院副院长、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曾兼任广州化学致癌研究所所长、预防医学系主任等职。

2005年至2007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留学;2004年晋升教授,2006年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起招收呼吸疾病流行病学方向的博士后。

在肺癌与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易感基因、DNA损伤与修复,及生物统计学方法等领域有独特的创新;还拓展研究其他癌症的分子易感机制。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于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两篇),Am J Hum Genet., Hum Mol Genet., PLoS Genet., Human Mutat., Hum Genet., Clin Cancer Res. , Carcinogenesis(六篇), Mol Carcinog., Cancer, Int J Cancer等国际著名刊物;以共同作者发表论文于Nat Genet., Lancet, BMJ, Gastroenterology, CancerRes.等刊物。

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101篇,总影响因子IF >600,累计被引用5000余次,H因子33;发表中文论文100余篇,独立出版《肺癌分子流行病学》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各一项;指导的研究生分别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各一篇, 指导学生获广东省大中专学生科技竞赛三等奖一项,指导的6名研究生和3名留学生获得国家政府奖学金。

唐杰副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现为国际行为医学会会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常委,国际、国内多个著名杂志的审稿人或通讯编辑。研究方向为儿童神经发育异常和问题行为的病因学,近5年主要致力于儿童自闭症和故意自伤行为的遗传易感机制研究。

自2012年以来,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公益项目、广州市高校科研项目、等项目7项;发表论文近30篇。以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发表与儿童自伤行为相关的SCI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逾30点,他引约250次,其中2011年发表的“Association between non-suicidal self-injuries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a cross-section study.”论文被人卫出版社第七版《儿童少年卫生学》教材引用,并在儿童自杀行为的预防中得到应用;2014年发表的论文“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 internet user”是全球ESI高被引论文。

副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青春医学一部,参编《临床预防医学》、《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等教材的编写。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卫计委开展的第四届社区卫生服务体验活动优秀奖、获广东第二届预防医学技能大赛创新实验设计三等奖。

杨磊副教授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硕士学习起一直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2013年博士毕业,获广东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后入职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5年赴爱尔兰Maynooth大学交流访问;2015年底晋升副教授。

现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PI,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会会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省市项目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1篇,总影响因子275,引用次数662次,他引412次。其中,第一作者(包括并列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9篇,总影响因子103,引用次数222次,他引138次,包括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IF=12.996)、Am J Hum Genet. (IF=11.202)、Hum Mol Genet.(IF=6.677)、PLoS Genet.(IF=6.661)、Int J Cancer.(IF=6.198)各1篇等杂志,个人H因子14(H-index)。

重点研究肺癌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其防治策略,自2012年来在肺癌和COPD的环境病因和遗传易感机制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杨巧媛副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化学致癌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第八批省级培养对象,2015年认定为广州市高层次后备人才。担任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广东省毒理学会理事。1992.9-1997.6在南昌大学(原江西医学院)获得预防医学系学士学位;1997.9-2000.6在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师从董胜璋教授;2007.9-2011.6在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蒋义国教授、邹飞教授。

吴建均副教授

1997年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2000.9-2003.7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研究方向为环境遗传毒理学。

毕业后在广州医科大学化学致癌研究所/公共卫生学院工作至今。2008.9-2013.6于南方医科大学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方向为环境毒理和环境化学物致癌研究。

近几年来一直从事化学物致癌分子机制的研究,特别非编码RNA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及功能的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类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科学研究专项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同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项目,研究方向为包括:环境化学物致癌和非编码RNA;肿瘤与非编码RNA。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广医一院

图/余廷光

编辑/医院办公室 禾安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健康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