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院之光】中肿徐瑞华、卢泰祥、张福君三位教授获评第二届“国之名医”
今天,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健康时报社主办的第二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荣获“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鼻咽癌资深首席专家卢泰祥教授,微创介入科副主任张福君教授荣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 荣誉称号。据悉,中山大学共有8位专家入选本届国之名医,中肿占3席,入选人数居中大附属医院系统首位。
大会现场
▼▼▼
今天的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会堂大咖云集、群星璀璨。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吕岩松,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巡视员李林康出席会议并致辞。
▼▼▼
本届国家名医盛典以“推举医者榜样代表,引领尊医舆论风向,促进人民健康福祉”为主题,联合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推举发布国之名医系列榜单,展示国家名医群体形象。
此次国之名医榜单共设置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年龄65岁以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年龄55岁以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年龄45岁以上)、国之名医•青年新锐(年龄45岁以下)四个荣誉称号,表彰临床工作突出、科研贡献显著、患者口碑良好的医生群体。
徐瑞华院长获评“国之名医.优秀风范”
卢泰祥教授(右)、张福君教授(左)
▼▼▼
榜单的评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委葛均波院士担任联合主席,同时由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共60个专业分会作为大会联合主办单位,大会学术委员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相关分会的主任委员等组成,确保榜单“权威、客观、公正”。在全国共评出362位专家 。
获奖者介绍
徐瑞华教授:领学科发展,创行业标准,让治愈肿瘤从”不可能”一步步走向可能。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结直肠癌首席专家。现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等职务。荣获“南粤百杰”、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广东省五一劳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
徐瑞华教授带领团队以一颗“医者父母心”投入临床一线救治患者,并以学科带头人身份组建大团队,针对诊治难点开展科研攻关,攻坚克难,所治疗病患的5年生存率达国际领先水平,赢得患者高度认同与广泛赞誉。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可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甲基化分子标志物,创立了肝癌诊断筛查新方法,将诊断的准确性由现有肝癌血清标志物AFP的81.6%提高到96.9%,漏诊率比以往降低一半以上。
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晚期结直肠癌一线及三线治疗新方案,建成了全程治疗新体系,提出消化系统肿瘤(肠癌)维持治疗、靶向治疗新方案,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使晚期肠癌中位生存由13个月延长到27个月。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多个与食道癌密切相关的高频突变基因,为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国际上率先完善了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策略,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
▼▼▼
《人民日报》关于徐瑞华团队研究成果的报道
▼▼▼
徐瑞华教授的四项关于消化道肿瘤的研究成果被美国NCCN指南引用,在全世界推广应用。2015年受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委托,作为内科组组长牵头制定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作为总编撰写《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以及牵头制定《晚期结直肠癌应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专家共识》等6项诊疗规范在国内推广应用,指导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用药方案,惠及百万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徐瑞华团队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同时,徐瑞华教授作为广东省癌症中心主任,承担全省癌症防治技术指导职能,在广州市建设了包括社区基层医院、各级疾控机构和大型专科医院的新型的群防群治网络;启动城市居民五种常见肿瘤(肺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的免费筛查,每年受益的居民达五万人。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积极推广肿瘤靶向治疗专业诊治理念和推动靶向治疗的诊疗规范,引领我国肿瘤靶向治疗与精准医学的学科发展。作为广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积极组织、带动全省各地抗癌协会及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肿瘤的预防与健康教育工作,每年开展大型义诊和讲座上百场。
▼▼▼
2017年9月,在徐瑞华的带领下,中心牵头组建了当时国内首家规模最大的肿瘤专科联盟,目前已涵盖了14个省份的64家医院,通过开展线下技术帮扶、线上远程会诊等方式,有效带动了基层医院肿瘤防治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徐瑞华教授参与了国家肿瘤防控战略的编制,包括健康保障工程中《癌症防控研究方案》、中国肿瘤精准医学发展战略、百年科技强国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医药卫生科技战略研究癌症防控的编制,积极为健康中国战略献计献策,贡献的力量。
卢泰祥:国内最早推广“适形调强” 放疗技术,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延续患者生命的边界。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资深首席专家,曾任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头颈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和科学研究,在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头颈肿瘤的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及放射性损伤的诊治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
卢泰祥教授健步走向领奖台
▼▼▼
卢泰祥教授(中)领奖
▼▼▼
1997年被任命为放疗一区总负责人之后,卢泰祥率先提出“规范化治疗”的理念。多年的临床实践,他发现鼻咽癌的治疗,不规范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导致治疗的效果不一样,而且资料也无法比较,影响医术的研究。“规范化治疗”,说穿了就是在操作规程上要层层把关。这种规范化治疗的优点显而易见,在源头上保证了治疗效果的最优化。它很快从放疗一区扩展到整个医院。后来,别的医院也开始推广这种治疗模式。
▼▼▼
2001年,在他的带领下,中肿放疗科在国内率先将"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并在中国首次应用这种同步补量技术的方法治疗鼻咽癌,取得了良好效果,使鼻咽癌I~IV期的5年总生存率从九十年代以前的45%提高到现在的83%。“调强”的优点在于,不仅使晚期患者能生存下来,而且保证了生存的质量。
因为这种治疗方法是根据肿瘤的形状适形照射,定位精确,可调节照射的强度,在有效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特别保护邻近敏感器官,比如鼻咽癌,采用这种治疗方法,就能保护好脑脊髓和唾液腺,避免了常规治疗出现的头颈转动不灵、长期口干等后遗症。
▼▼▼
卢泰祥教授多次救治复杂鼻咽癌患者,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不仅享誉国内,还远播港台地区和海外,将欧美地区医院定性为无法治疗的病人,从死神身边拉了回来。
张福君:引领中国粒子治疗走向国际舞台,开辟肿瘤治疗新途径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微创介入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粒子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
张福君教授健步走向领奖台
▼▼▼
张福君教授(中)领奖
▼▼▼
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是肿瘤的一种内放射治疗方法,它将一种叫碘125的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每个碘125粒子就像一个小太阳(微放射源),可在病变处持续地释放低能伽玛射线,进而使癌细胞凋亡坏死,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如果说外科手术刀在肿瘤治疗中能化腐朽为神奇,那包括粒子、射频消融在内的微创介入治疗,应该算得上是润物细无声了。在跟肿瘤这个强劲对手过招的时候,这样四两拨千斤的较量,常常会让我们的病人能更轻松点。
▼▼▼
作为国内率先开展粒子植入的专家之一,张福君教授带领团队开创了许多粒子治疗新技术,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张福君带领协会专家主持2009年和2017年国家卫计委粒子管理规范的制定,制定多部专家共识,在国内肿瘤粒子植入的规范化临床应用当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张福君共发表40余篇学术论著,总引用频次达900余次,其中一篇关于转移性肺癌的论著被评选为“2008年国内百篇最具影响力文章”、2009年被引用频次居全国肿瘤学界第三名、2013年度获评为“中华放射学杂志创刊60周年特殊贡献奖”;2017年获得第十七届全国放射性粒子治疗大会臻峰奖。
▼▼▼
“
2016年张福君教授带领中国代表团赴美国参加ABS世界近距离治疗大会,张福君教授介绍了过去十几年中国开展粒子治疗技术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粒子支架和3D打印、可降解粒子链等方面的创新,引起与会主席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张福君教授代表中国粒子届正式与ABS确立官方关系,首次正式确立了中国放射性粒子协会在世界上的地位。
”
文图/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