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牙痛"、"脸麻痛"……原来是这个病作怪

文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
2018-07-17 23:48

45岁的李女士近1年来出现面部麻痛,以嘴角明显,近半年出现牙痛,严重时影响睡眠,多次就诊于口腔科,均按“牙髓炎”治疗,可是效果却欠佳~

后来,李女士来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通过头颅MRI检查,医生发现其“颞下窝、海绵窦区占位”,考虑三叉神经鞘瘤,收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神经外科的赛医生为其进行手术治疗,彻底切除了肿瘤。术后,李女士的牙痛及面痛症状终于消失了。

李女士的主诊医生赛克副主任医师介绍,最近在临床中连续碰到几位类似李女士病情的三叉神经鞘瘤患者,一开始都是以因为牙痛、脸麻被误诊为牙髓炎,几番周折。后来这些患者经过准确诊断后,入院进行了手术治疗,均可以顺利康复出院。

因此,官微君认为很有必要为广大市民进行一些关于三叉神经鞘瘤的科普介绍。

1、何为三叉神经?

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叉神经”。人脑共有12对颅神经,三叉神经被编号为第5对颅神经,由于具有三个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而得名。

三叉神经自脑干发出以后,在颞骨岩部的三叉神经节分为三支,通过颅底的孔道分别进入眼眶、翼腭窝及颞下窝,再不断分支后分布于颜面部皮肤、鼻腔及口腔黏膜。三叉神经主要管理所到达区域的浅表感觉(如下图所示,三个分支管理三个不同颜色区域的浅表感觉)。另外,三叉神经的运动支控制部分咀嚼肌,负责咀嚼和咬合。

2、三叉神经鞘瘤是怎样的肿瘤?

三叉神经鞘瘤顾名思义是起源于三叉神经的肿瘤。那何为神经鞘瘤呢?如果将我们的神经比作一条电线,那么中间的神经纤维就相当于电线的铜丝,而外层的神经鞘就相当于电线的胶皮(如下图所示,中间黄色的为神经纤维,外面多层排列的蓝色结构即为神经鞘)。神经鞘瘤就是发生自包裹神经纤维外周的神经鞘。

▼▼▼

▼▼▼

三叉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神经鞘瘤的8%。本病好发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而女性较为常见。由于三叉神经主管感觉,因此,三叉神经鞘瘤患者最长见的症状是颜面部感觉麻木与疼痛,很多患者是以长期的牙痛为主要症状,反复就诊于口腔科,按蛀牙治疗,甚至将牙齿拔除,但仍不能缓解,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后才确诊。

而另外一部分患者以阵发性面部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就诊于神经内科,按三叉神经痛长期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效果不佳。进行影像学检查后才发现肿瘤。由此可见,三叉神经鞘瘤常以“牙痛”及“脸痛”为主要表现,再加上症状发展缓慢,因此常常被忽视或误诊,待到确诊时,肿瘤体积已相当巨大,治疗难度及风险显著增加。

3、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

由于我们的脑与神经被颅骨包被与保护,因此必须通过影像学手段才能发现三叉神经鞘瘤的踪影。目前,颅脑CT与磁共振(MRI)是诊断三叉神经鞘瘤最主要的影像学工具。CT常用于初步筛查及反映肿瘤破坏颅骨骨质的情况,而增强的MRI则能够更好的反映肿瘤的大小、质地及其肿瘤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关系,因此是三叉神经鞘瘤治疗前所必须的检查。

4、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

三叉神经鞘瘤的首次治疗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选择了欠妥当的治疗手段,不但不能解决患者的病痛,还会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治疗策略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的类型与严重程度、以及肿瘤的大小所决定。

对于肿瘤体积较小(一般为小于2cm),以面部麻木,或者是以轻中度疼痛为症状的患者,以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可以考虑行伽马刀治疗。

▼▼▼

小科普:

伽马刀治疗是利用伽马射线进行的放疗,不是开刀做手术哦。

虽然伽马刀治疗不用开刀,风险与花费较小,但并不适合所有的三叉神经鞘瘤,特别是那些以剧烈疼痛为症状,或者肿瘤较大(>2.5cm)的患者,伽马刀无法即刻缓解疼痛症状,也无法在短期内缩小肿瘤体积,甚至由于放射性坏死的出现,肿瘤体积进一步的增大,产生更加严重的压迫症状。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手术切除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对于体积较大的三叉神经鞘瘤,手术还是很具有挑战性,这是用于三叉神经的解剖特点所决定的。正如前所述,三叉神经起源于脑干,跨越多个颅底孔道,分布范围深在,周围毗邻脑干、海绵窦、颈内动脉及多条颅神经。

▼▼▼

三叉神经鞘瘤手术方式包括前方入路、侧方入路、后方入路、硬膜下入路、硬膜外入路及硬膜间入路,术式较为复杂,须根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等因素决定,对就诊医院的手术设备及主刀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5、三叉神经鞘瘤患者术后康复

康复对于三叉神经鞘瘤术后患者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术后存在面部麻木的患者,可每日自行按摩面部皮肤,也可行针灸治疗,促进感觉恢复。术后出现咀嚼无力的患者,须每日进行多次张口闭口及咬合训练,避免颞下颌关节僵硬。

本文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赛克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