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李为民:创新,走心,和华西在一起
他是温文尔雅的院长,也是平易近人的医生。年少时起,他就是铁杆“华西粉”。华西是他的热爱,他的梦想。硕士、博士、毕业工作都在华西,直到出国深造读完博士后回国,一路走来他始终还是要走向华西。
他是呼吸内科专家,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说起华西,他的骄傲溢于言表——百年历史、人才辈出、荣誉累累……
2013年当上院长后,他则开始反思:身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华西的立足优势在哪?
他的结论是:创新+走心。其实这也是他对医生的定义。“出来做医生,首先要有同情心,把病人的病痛当成亲人的病痛;第二还必须要有精湛的技术;第三,还要不断地去创新,不断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性研究。”
创新的医生
在李为民倡导下,医院从医疗、教学、科研到管理,全院上下鼓励创新。为协助医学人才开展探索性项目,医院设置了各种创新基金,把华西医院的院庆日设为“华西创新日”。
李为民对华西还有这样的“野心”——“希望我们华西在诊断疑难重症方面,成为最高‘法庭’。如果到了华西都不能诊断、治疗的疾病,在其他所有地方都没有办法诊断和治疗。”
为了这个定位,医院就必须紧跟最前沿技术、医生们就必须“死磕”每一个疑问。
李为民对此就有自己的坚持。曾经,他在门诊遇到一个当海军的病人,肺部症状复杂,当时无法现场诊断是什么病。这件事让他作为呼吸内科专家实在不能忍。他决定,趁着正在编纂一部专业书的机会,好好查下资料,非得找出依据不可!
当天,他就一头扎进这部160万字的书籍资料中开始校对,从下午两点钟看到半夜,看完了一千一百多页,忽然翻到一页,介绍了一种肺部罕见疾病。他想起那位病人的症状和这种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非常符合,这才一下子豁然开朗。
还有个肺癌病人,几年前发现时已不能手术,进行放化疗后,病情仍未得到好转。患者子女找到了一种正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的药物,并问李为民能否在中国也开展临床实验,让父亲参与试验用这个药。李为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引进了这个药,病人口服药物三个月后,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病灶消失了。
患者全家欢天喜地暂且不提,却说两年之后,美国却宣布这种药因疗效不确切而导致III期临床试验失败。这引起了李为民的关注:为什么这个中国患者是如此有效?李为民颇有兴趣地在华西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这一药物针对东方人群特别是EGFR基因突变最有效,从此开启了华西肺癌精准医学研究的大门。
也许受到这个病例的启发,这些年李为民对肺癌的分子标志物研究尤其感兴趣,希望通过精准的肺癌生物标记物检测,尤其是无创的液体活检方法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甚至实现早期肺癌筛查。
“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年来无疑进展很大。但肺癌的五年生存率,近30年变化竟然并不太大,仍然是低于20%,其根本的原因是没能得到早期诊断,70%-80%的肺癌在发现时已是晚期。其实I期肺癌五年生存率能够达到80%以上。”李为民说,早期诊断是改善肺癌五年生存率,提高肺癌病人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期,他的团队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也申请了专利。
走心的院长
华西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人才技术资源较强的医院。李为民深知,几乎所有来就诊的病人,都是在当地医院没有办法解决,才怀着最后的希望来到华西。李为民坚持,无论是医院管理当中,还是个人的医疗实践当中“作为华西的医护人员,首先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为我们的患者想一想,我们怎么能够尽可能的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些方便,提供一些我们切实能够解决的方案。”
考虑到华西是一家专科化的大型医院,许多病人不熟悉科室,很可能挂的号不是他对口的专科,李为民要求他的学生们真正地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指导,帮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专家,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华西医院的远程医学中心也在近年来越发强大,发展成为拥有644家医院的远程网络平台,以及不断派出管理团队及专业技术团队,让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生、患者不离开当地就能享受到华西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医疗资源,更是华西对患者关爱走心的延伸。
作为医生和院长,李为民就这样在华西实践着他的心愿——和华西一起成长,让更多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早一天康复。
编辑 | L10
视频 | 青椒传媒
审核 |郭颖 汪言安 老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