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肠道健康日】主动预防更健康

文 / 健康上海12320(上海市健康教育所)
2018-05-29 18:35

今天是“世界肠道健康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由原先的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也同时成为了我国第二大死因。其实,早期的结直肠癌通过手术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预后良好,而筛查的重要性也就此体现。

筛查可救命 千万别回避

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特点:

首先是低龄化,30岁以下的患者占11.13%;

其次是低位化,直肠肿瘤长在腹膜反折以下的占到了60%,肿瘤所在位置越低也就意味着离肛门越近,很多时候,为了根治肿瘤而不得不把肛门挖出,做人工肛门,这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低位化的直肠癌在我国非常多见,后果也很严重,但对其的筛查却相当简单。那就是许多人在体检时会刻意回避的一个项目——肛指检查。由于约75%的结直肠肿瘤可以通过指检触及到病灶,因此指检被誉为“最简单、最直接、最廉价”的结直肠癌筛查方式。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通过指检可以摸到肿瘤,明确肿瘤与肛直肠环的关系,体检时请千万不要拒绝外科医生这个善意的举动。

人体的结肠有约1米长,指检可触及的范围远远不够,此时就需要借助于其他的检查方式,包括CT、气钡结肠造影、肠镜检查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肠镜检查所用到的镜子越来越细,材质也愈加柔软。一般来说,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在十几分钟内做完一次全结肠镜,将结肠内部的息肉、肿瘤等一次看清。

鉴于如今结直肠癌发病低龄化的趋势,建议30岁以上的人群可每3年做1次肠镜筛查。

若查出有息肉等问题,处理后半年应复查一次肠镜检查,若结果正常,同样可间隔3年再行复查。

病情早诊断 疗效有保障

结直肠癌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包括饮食、运动、生活作息等。提到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是许多人对预防结直肠癌的共识,纤维素确实能增加粪便量,稀释结肠内的致癌剂,吸附胆汁酸盐,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但这远远不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还与能量摄入总量有关,尤以动物脂肪和肉类为甚,高脂摄入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低脂者的3.26倍。

除了多吃蔬果,还要降低能量摄入的总量,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尤其要减少脂肪和红肉的摄入。

膳食中的抗致癌原,如大蒜、洋葱、韭菜、葱中含有的硫醚,柑桔类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苹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萝卜、薯类、西瓜中含有的胡萝卜素都被认为能够抑制突变,具有抗癌作用

除了饮食结构的调整,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情绪平稳、劳逸结合、适度锻炼对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同样有益。

结直肠癌早期一般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仅可能会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不尽感或排便频繁等微小的不适。另外,沿结肠部位的不适、沿结肠部位的肿块,或原因不明的出血、消瘦或发热也都是需要引起警惕的早期可疑症状。

除了通过肠镜解决这其中的部分问题以外,外科手术依然是结直肠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近些年的发展下,结直肠癌手术已从早期的开腹手术演变成单孔腹腔镜手术,手术疤痕也由一条长约20厘米的“蚯蚓”演变成一个手指大小的洞。而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还能选择没有外部创伤的NOTES术式。

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对防治结直肠癌非常重要;回避筛查或讳疾忌医或许会亲手剥夺自己生的权利和希望。

(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瑞金医院普外科 主任医师蔡伟

来源: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