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名家谈 | 郭永军:基因检测——解开肿瘤精准医疗的“密码”
【编者按】:癌症是严重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为普及肿瘤疾病防治常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肿瘤防治意识,特开辟“肿瘤防治名家谈”栏目,约请我院知名专家撰写文章,以飨广大读者。今天刊发第三篇《基因检测:解开肿瘤精准医疗的“密码”》。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是其重要的遗传学改变。针对肿瘤发生不同阶段的基因改变进行精准检测,在理论上可以对肿瘤进行精准防治。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集成化基因序列分析技术的快速进展,基于分子层面的精准医疗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是指应用现代遗传学、分子影像学、生物信息等技术,考虑人群基因、生活环境和方式、个体差异,结合临床数据制定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创新手段。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将精准医疗理解为基因检测。
精准检测 肺癌靶向治疗显奇效
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我国超过50%的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 16.1%。过去10年,随着基因检测和精准治疗技术的进展,NSCLC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在晚期N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基因突变检测在这类患者的靶向治疗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河南省肿瘤医院曾经接诊过一个28岁的男性肺癌患者,入院时病理诊断为晚期肺癌,不适合手术。考虑该病例的特殊性,专家为他做了肺癌相关多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基因敏感突变,这意味着可以服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患者服用靶向药物后,转移灶消失,原发病灶也得到了控制。
还有一位高龄肺癌患者,身体状况很差,无法进行气管镜活检等检查,后续治疗无法进行。专家采用最新的液体活检技术,抽取患者外周血进行肿瘤相关基因检测,发现患者有两个肿瘤驱动基因改变,对应有两种靶向药物可以应用,患者在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后,咳嗽、咯血症状消失,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患者家属感叹“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
目前,基因检测涵盖病种包括脑肿瘤、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甲状腺癌等。河南省肿瘤医院已初步建成区域性的基因检测及研究中心,具备健康人群的肿瘤易感基因筛查和肿瘤患者个体化诊疗两大服务能力。
精准筛查 肠癌防治立新功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肠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较长,从增生性病变到腺瘤、癌变、临床期癌乃至晚期肿瘤,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过程,及早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常规筛查方法有大便隐血筛查、乙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肠镜检查前需要空腹一两天,痛苦且不方便,人群接受率较低。近年来,粪便基因检测技术逐步受到青睐。这种方法是从粪便中肠癌脱落细胞中检测基因变异,对早期大肠癌筛查具有重要价值。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有10%~30%的患者有家族聚集特征,其中约有6%是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是Lynch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目前,已经明确了Lynch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包括错配修复基因家族成员(MMR)的胚系突变。
我们曾经筛查出一个Lynch综合征家系,祖孙三代均发现有携带相同的致病性突变的个体,其中已发病的姐妹两个都确诊为肠癌,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治疗。我们将该家系纳入随访管理体系,通过对其子女进行肿瘤遗传易感性基因筛查,结果又发现其一个子女携带相同致病性变异,随即对其进行早期干预。
鉴于我国遗传性肿瘤研究起步较晚,对其发病率及危害程度的认识有待提髙,亟须形成完备的基因检测、登记和随访体系。我们已经着手建立中国人群遗传性肿瘤的基因突变数据库,期望尽早发现具有遗传倾向的肿瘤家族,对家族携带致病突变的健康成员进行早期干预,避免同样的悲剧出现。
省、县联动 基因检测惠民生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的不对称,导致基层群众看病难。
作为河南省基因检测示范中心、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科在河南省卫生计生委领导下,牵头推出“双域计划”——区域精准医学计划,通过省域和县域之间的双向联动、规范诊疗,解决县域内肿瘤患者看病难问题。该计划启动半年以来,共为县级医院提供基因检测服务100余人次。
聚焦癌症精准医疗,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科致力于为患者提供覆盖癌症全周期的服务,从风险评估、早期筛查、分子病理诊断,到用药指导和预后监测,为癌症患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以及癌症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科学专业的分子诊疗及解决方案。
专家介绍
郭永军,研究员,医学博士,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科主任,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在美国杰弗逊大学兰克诺医学研究所从事肿瘤易感基因研究;2010年作为河南省特聘学科带头人回国后,积极推动肿瘤精准医学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美国专利两项;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审核:庞红卫 | 编辑:李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