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新知】菌群研究热点纷呈

文 / 健康报?医生频道
2018-05-08 18:27

提到肠道,就不能不提菌群,二者就像夫妻一样相伴相随,互相影响。而菌群不仅分布在肠道,它们遍布在身体的各个角落。每年5月举办的中国肠道大会上,肠道菌群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现在让我们梳理一下,在过去的2017年中,国内外菌群研究聚焦的关键词有哪些。

肿瘤

2017年11月2日,《科学》杂志同期发表2篇重量级研究,发现PD-1单抗药物对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肿瘤的疗效,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及特定肠道细菌物种的存在相关。另外,在小鼠和线虫模型中,肠道菌群被发现对化疗药物疗效也有关键的调节作用。

癌症难治,因此预防和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预防癌症的关键,是要弄清楚癌症的发病机制,而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胰腺癌、胃癌、肝癌中的作用机理,也随着众多高水平研究的阐述而愈发清晰。在癌症早期筛查方面,包括许多中国学者在内的研究者,发现了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患者表现出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也显示出作为癌症早期筛查的生物标志物的极大潜能。

衰老

2017年3月27日,《自然》杂志上报道了一项有趣的研究新闻,研究者将年轻的非洲青鳉鱼的肠道菌群移植给老年鱼,延长了老年鱼的寿命,并使其各项生理指标变得更加年轻。这提示了在肠道菌群中可能隐藏着延年益寿的秘密。

2017年,多项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在衰老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代谢产物对线粒体动力学、炎症反应、营养吸收等产生的影响,可能是肠道菌群帮助人体对抗或促进衰老的机制。

耐药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2月27日发布了一份包含12种耐药细菌的清单,将这些耐药细菌根据“严重致命”“高度致命”“中度致命”分成了3个等级,为研发新型抗生素或新疗法的“轻重缓急”提供了指导,并再一次向全世界警示了抗生素滥用带来的严重危险。7月,一项对欧洲29个国家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耐药性的研究出炉,指出欧洲各国的抗生素耐药性比例在6.1%~37.2%。

面对耐药细菌,人类也在不停地发展新武器,纳米材料、噬菌体疗法、益生菌等新兴手段都在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也随着研究者对耐药性机制的深入理解而稳步推进。

肥胖

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几乎已是众所周知,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背后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2017年,菌群影响肥胖的分子机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清晰,肠-脑轴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健康饮食、粪菌移植、服用益生菌/益生元调节菌群、药物干预、减肥手术等手段治疗肥胖的有效性在慢慢被证实,为预防或治疗肥胖提供了更多可能。

粪菌移植

2017年,《柳叶刀》发表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粪菌移植能显著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美国医学会杂志》报道的随机临床试验发现,口服粪菌移植胶囊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有效率超过90%。此外,粪菌移植在治疗肝性脑病、自闭症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些进展中,当然也少不了中国学者的贡献。在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期刊《肝脏》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报道,利用粪菌移植对5名乙肝患者治疗,其中3名患者在治疗后达到乙肝e抗原清除。南京军区总医院发现相对于传统疗法,粪菌移植将便秘的临床治愈率提高了30%。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报道了粪菌移植治疗放射性肠炎的动物实验依据。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报道了粪菌移植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的策略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成本效果依据,以及用于重复移植的快速肠道植管新技术。

益生菌

2017对于益生菌研究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根据《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在近5000名印度婴儿中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植物乳杆菌+低聚果糖可有效预防婴儿败血症。《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则通过一项涉及50名西班牙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发现三联益生菌治疗特应性皮炎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在呼吸机相关肺炎、肠胃胀气、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中,益生菌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正被更多地报道。

然而在2017年,益生菌的坏消息也不少。包括动物双歧杆菌乳双歧亚种BB-12、鼠李糖乳杆菌GG在内的多种知名益生菌菌株折戟于临床试验。而许多专家学者也发出警告:在许多疾病中,益生菌的疗效或预防作用仍需进一步证实。益生菌的研究仍任重道远。

肠道之外

不仅仅是肠道,人体许多其他部位(口腔、皮肤、呼吸道等)也被证明有菌群存在,并且菌群对该部位甚至全身的健康都有着重要影响。例如,2017年的多项研究发现,口腔菌群的变化不但与龋齿、口咽癌等口腔疾病有关,还可能参与了过敏、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头颈癌、结直肠癌等其他部位疾病的发病和恶化。另外,皮肤菌群与过敏、痤疮、糖尿病足溃疡、伤口愈合,肺部菌群与肺癌、囊性纤维化,阴道菌群与HIV病毒感染、生殖道健康的关联,都在2017年被一一揭示或深入阐明。

细菌之外

除了细菌外,人体内还生存着大量真菌、古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都可能通过影响人体免疫系统或其他方式,在健康或疾病中产生关键影响。在2017年,这些微生物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表明,真菌肝硬化、自闭症、特应性皮炎等疾病的患者可表现出体内真菌失调。另有研究提示,人体内可能有超过90%的古菌多样性被忽视,古菌可能与便秘、炎症、肥胖等相关。对于肠道病毒,其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等治疗产生的潜在影响正在被进一步揭示。而噬菌体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促进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又可能成为对抗耐药细菌的新武器。

中国实力

在2017年,菌群相关研究的文献超过10000篇,在“热心肠日报”收入的2551篇文献解读中,中国学者占了330篇,仅次于美国的861篇。中国已经成为菌群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同时,中国学者的名字也开始更多地在高水平杂志上出现,来自中国团队的重磅研究不断涌现。

另外,还有许多团队开始致力于研究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2017年,玉屏风散、复方柴胡疏肝散、黄芩汤、滇黄精等被发现可改善实验动物的肠道菌群,健胃消食片在小鼠中也有着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

(文/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 沈志勋)

编辑制作:王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