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同行 | 杜洺君:我这一生,为何而来

文 /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
2018-05-07 09:14

心怀爱意、谦虚接受才是真正的伟大。用这样的态度接受,才有能力给予。给予的开始是正确的接受,一段成熟的关系在于双方都能平等自在地接受另一方的给予,互相接受对方的给予是最困难的部分,因为这是最深层的联结,意味着双方都处在一个需要的位置,这形成联结。

——伯特·海灵格《这一生为何而来》

在《西游记》中,唐僧每路过一个国家,都这样介绍自己: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短短三句话,包涵了三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终归是想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百人或许有一百个答案,但无论如何,白云苍狗的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会带着某种使命而活,这种使命感可能会封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假若幸运,它会在“仙女魔法棒”的指引下,解除封印,唤醒自我,并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这个角度看,杜洺君是“幸运”的。

01

人生的前半场,突如其来的“意外”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做足球比赛,那么在前半场中,杜洺君做得十分出色:工作上顺风顺水,连续十年在一家大型金融机构从事培训主管和武汉市场高管工作,2012年创立个人的培训公司;家庭生活方面美满和睦,闲时或约三五好友品茗,或研习心理学,或做精致手工烘焙,或观花赏画,日子在忙碌和闲适的交替中过得飞快。

温和开朗的杜洺君

2014年4月4日,是杜洺君永生难忘的一天,杜洺君带着上初中的女儿进行常规体检,在等候无趣时,自己顺便做了个乳腺B超体检,结果却“极其意外”,医生怀疑她是乳腺癌;次日,她被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确诊为乳腺癌早期。

得知这个消息,杜洺君感觉”空空如也”,从头到脚都是“懵”的。来不及多想,就被医生安排了手术。2014年5月,在朋友的帮忙联系下,她来到了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进行新一轮的诊疗,并先后经历了4次化疗和30次放疗。回想这个过程,她觉得自己好像被命运的一只大手推着向前走,往回没有退路,而再往前走,前面是草原,还是深渊? 都未可知。

她唯一知道的是,自己的命运,还可以用另一只手来掌舵。那就是她自己,“面对疾病,我们无能无力,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理状态。”

02

接纳疾病,寻找“疾病的意义”

和大多数患者一样,初时她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得这种病?后来她想明白了,这是她“应得的病”。“我们的身体储存了所有过去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影响和反应,就好像计算机一样能够纪录我们所有的体验。尤其是那些让我们难过、痛苦、我们不想回忆的经验或创伤……你以为自己都忘了,可是身体会记得。”

和大多数患者不一样的是,专业学习过心理学的她,很快便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正如后来她在给许多患者做心理辅导时所说,“接纳,是最大的力量。癌症是‘黄牌警告’,是犯规后收到的警告,提醒我们之前对待自己生命的方式有误,现在开始必须改变。”

杜洺君经常提到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比如,最早她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客户心理、取得更好的业绩,是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阴错阳差下,成了“解决自己问题”的工具。病中,她经常思考“疾病的意义”、疾病除了坏处,还能给人带来什么?恍惚间,她记起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是德国心理学大师的伯特•海灵格著作《这一生为何而来》,书里书外,她似乎找到了答案——人类对于疾病的恐惧与生俱来,何不趁着生病的“机会”,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去帮助更多的人走出疾病的心理阴霾?

你找到了“这一生为何而来”的答案了吗

虽然心理学流派众多,但关于疾病心理学的研究,当前国内外并没有具体的定论,杜洺君此举,既是摸着石头过河,又是在专业和个人经验基础上的总结和创新。

03

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舒缓疗护“志愿者第一人”

“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调节心理”并不仅仅是杜洺君单方面的想法,其实在很早之前,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就意识到了肿瘤患者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吃药、打针、手术,治疗的都是“看得见的病”,而那些“看不见的病”却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治疗的效果。

在院方领导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下,2014年下半年,还在病中的杜洺君就开始走出了“疾病心理救助”的第一步,为同是肿瘤患者的病友们提供义务心理咨询;2015年11月,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舒缓疗护小组正式成立,初步痊愈的杜洺君,以志愿者的身份成为其中的一员。

杜洺君主导下的心理团体辅导现场

她做过临终关怀,曾帮助70多岁患病的老奶奶完成临终心愿,修复其和家人的关系;她做过创伤应激心理辅导,曾让一个进过ICU、以为家人抛弃自己,从而拒绝和家人进行表情语言沟通的11岁小朋友,恢复了开口说话、正常生活;她也是病友们的榜样,许多患者找到杜洺君,就是为了看到一个 “战胜病魔”的真实案例,哪怕只是和她说上几句话,患者也能得到极大的勇气和慰藉。

杜洺君带着蛋糕看望疗愈后的小患者

杜洺君称这是“语言的力量”,表面看起来应用的是“心理支持技术”,其背后依赖的不是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她对患者的一份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在每次长达两三小时、短则十几分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她面对着一张或风平浪静或隐忍不发的脸,感受的是对方波澜壮阔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应另外一个生命,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回应,成为病房中的一道美丽又特殊的风景。

在人来人往的病房里,杜洺君完成心理辅导

杜洺君将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的心理咨询室进行了精心布置,但却并不经常使用,她经手的心理咨询案例,大都是在嘈杂的病房中进行(为配合患者的休息或治疗时间),她坐在病床边,用缓慢、温柔、低沉、从容、治愈的语音,和患者一一对话,纵使外面的世界雨打阑珊,屋内的氛围是一派祥和,她陪伴患者静听雨水穿林打叶,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杜洺君专门写给病人的“心理处方”

04

薪火相传,星火燎原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医院给予了杜洺君新生命、新起点,她心生感激并付诸实际行动,连续四年风雨无阻来回在协和肿瘤中心的病房,累计开展超过260个个案咨询。同时她也发现个人力量的微小,试图呼唤更多的人投身志愿者行列。目前她初步规划好了一个方案:招募一批对疾病心理学感兴趣的志愿者,花一百个小时去传授个人毕生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换每个人500小时的志愿付出……

默默地陪伴,静静地倾听,无声的鼓励

除此之外,为资助肿瘤贫困患者,杜洺君在朋友圈发起“梧桐基金”,至今帮助了20名肿瘤贫困患者,还在继续。梧桐素有“品格高洁”的象征,更是植根武汉、满天遍地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她希望患者的生命力能如梧桐树一样顽强,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帮助肿瘤患者的公益事业。在她的个人公众号【梧桐郡西】上,她这样写道:一份爱温暖你我,一丝情关爱彼此,也许薪火相传,也许星火燎原。

从生病到痊愈,杜洺君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从自助到助人,杜洺君决定花上自己的“下半生”。

杜洺君经常对病友说的一句话是,“今年我x岁了(时间根据年份的推进而增长),你呢?”

从生病的那刻起,她便把余下的每一年、每一天当作新生。岁月未曾饶过她,她亦未曾饶过岁月。

杜洺君个人简介

社会职务

*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 理事

*武汉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 讲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舒缓疗护心理志愿者

专业资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系统治疗师

*企业培训策划人

公司职务

* 武汉市梧桐心理科学研究院 法人

*武汉市[梧桐基金]发起人

[梧桐基金]是专项资助肿瘤贫困患者,为每位受助者提供每月500元,为期6个月,共计3000元的生活资助。资金来源是朋友圈定期捐助,学员捐助;2014年至今每月资助2-4名患者,传递温暖,传播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