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塘启示:癌症自愈不是梦

文 / 何裕民
2018-04-25 09:09

大家可能会到上海科技馆去参观,建议大家顺便去看看上海科技馆旁边的小池塘,在网上也可以搜得到。以前,这里是一片农田,一条灌渠穿流而过,将附近张家浜里的河水引入灌溉。2000年,科技馆建设,正赶上APEK会议,时间匆忙,要建一个停车场。施工方从灌渠驳岸边挖走了大量土方,于是水沟变成了池塘,后来在其周边栽上了树木,目的只是遮遮羞,别让人看见这个不规则的大水坑。然后,它就被人遗忘了。未料,正是人们的“遗忘”,给了大自然以“休养生息”机会,当年的水坑逐渐成了栖息着诸多野生物种的生命池塘,形成了大上海城区里可以说唯一一块自然而成的“小湿地”。

据生态专家调查:在这片三四千平方米的湿地里,可以看到乌桕、旱柳、香樟等树木已成气候,树林里开着紫色野花,小池塘里更是生机盎然,池塘边芦苇丛生,黑水鸡在悠游,小青蛙在蹦跳,池塘里还有食蚊鱼、鲫鱼等。包括一些原以为已在上海灭绝了的野生物种,各种野生动植物不少于170种。其中,野生植物超过55种,昆虫不下70种,鸟类20余种,有人还曾记录到有3种蛙类、4种鱼类和2种兽类。不少物种,一般的公园、绿地难得一见。可以说是中心城区内唯一一处有两种以上野生水鸟繁殖的开放式湿地。正是市民的“不知道”和“遗忘”,造就了这片湿地。

专家们研究后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我们现在天天在讲要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那么,恢复生物多样性最好措施是什么:就是人类少干预!

为什么?因为人类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界本身则充满智慧及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自然生态小环境也给了我们医生很多的思考:人类在维护健康,修复疾病伤损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真的无所不能吗?显然是错误的、或者说狂妄的!

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就强调人自身的愈病能力,称其为“自愈力”。他曾说:“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病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黄帝内经》则主张“正气”为主。人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有时,呵护病人的健康,包括促使癌症患者更好康复,最好的措施也许是适当、适度加以干预,并敦促他遵循生活规律,而不是积极、过分地干预——表现为不断拼命地进行创伤性治疗!否则,结果往往会更加糟糕……这是有目共睹的。

我仅以肝癌为例,临床肝癌死亡率很高。本人所经历的,有不少肝癌患者手术后是因为怀疑有可疑的残存病灶;或是多发性肝硬化结节,怀疑有发展成癌症可能;或仅仅因为是规范治疗需要。故一个半月、两个月一次地进行介入,一次又一次,似无休止,一年、一年半以后撒手人寰!太多太多了。也许多数患者是这样“英勇就义”的!当真需要反复介入吗?完全不见得!

临床中碰到这类常见情况,经验告诉我:也许,悠着点,适当地适度地干预,该出手时才出手,是最好的!有时,不干预,只是严密观察,也许最好!

江苏的一位医院的章姓院长,他自己是外科大夫,肝癌术后复发了,AFP指标持续很高,一度高达200~300。他由于生病后参与当地癌症康复组织,接触了太多的癌症患者,看多了,对过去常规的那一套开始持怀疑态度。明确转移后,坚信我的理念,不过分干预,只是严密观察追踪,排斥了介入靶向等治疗,仅用中医药调整,配合必要的生活方式调整,一两年后,指标稳定下降,后来停留在2~5上下(当地正常值是20)。现10年多了,肝硬化明显改善,连汤药也不需要了,恢复的很好。我成了他全家老少的医学顾问,一有头痛脑热,就会电话咨询。

临床上有一大批肝癌患者,我们总是建议他们,开始做一两次不反对;后来,不到万不得已,别轻易实施介入治疗!稳着一点更好,绝不是多多益善。须知,肝的治疗,既需要药物,又只能药物越少越好!希望能够促使肝本身自然恢复。因为肝癌患者都有慢肝史,肝质地本身就很差;人为的去干预它,看上去能够解决一些当下问题,但可能带来的问题更多,造成的后续损伤更大!因此,临床上有很多肝癌患者七、八年下来,告诉我一句话:我已经逃脱了几十次的介入。现在活得越来越好,肝的质地都明显的改善了!这就是信奉自然基本规律——“无为而无不为”的善果。人自身有康复及修复能力!

有的时候,人类放放手,也许事情就会更好!这也应该是至理名言。

癌症最“怕”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