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我为什么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症筛查?很可能害了自己!

文 / 直销同城网
2018-03-05 16:16

“现在很多人谈癌色变,都希望‘早发现、早治疗’。人人都去检查,健康体检都要带上癌症指标的检查,这个真的有用吗?”

现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启德在2016年‘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我并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症筛查,因为早期筛查出癌症后,其实死亡率也并没有降低,这样的检查其实意义真的不大。”


2.乳腺癌案例——检查不检查对存活时间没有影响!

还有个例子很轰动,加拿大的专家在2016年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他们以近9万个40岁以上女性为样本,一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房钼靶X线检查,另一半不做,结果发现,最初五年每年做检查的这一组检测出666名癌症病人,另一组是524个癌症病人,病例增加了27%,但是死亡率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四十岁以上的女性每年做一次检查,对她死于乳腺癌没有任何影响。”

“早发现、早诊治”真的立了大功?

过去二三十年,新技术大量涌现,基因检测、CT、彩超等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但“双早”的实际效应及其诱发的新问题,正引起学界反思。

韩启德院士谈到,这些年,我国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2013年与1990年相比,癌症新发病例数增加81%,其中肺癌由26.2万到59.4万,增加1倍多,乳腺癌由9.8万到26.6万,增加近2倍,前列腺癌增到5倍。

20多年,癌症增长那么多,可能的原因有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生肿瘤的机会相应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恶化等。

韩启德则提出另一种可能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发现了更多没症状、在原有条件下不能发现的、进展很慢或不会增长的“早期癌症”“懒癌”?

有的癌症真的会自己“消失”,韩启德院士认为,根据大量数据分析来看,癌症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快速型:“体检怎么都查不出来,一旦查出来在极短的时间内没救,比如大部分食管癌、胰腺癌。”

第二类是渐进型:就是从慢慢变大到死亡,早期检查出来后,做手术治疗以后有治愈的希望。比如结肠癌、子宫颈癌,这种筛查效果好一些。

第三种是自愈型: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癌症发展是很缓慢的,或者就不变,或者它就消失,就像我们得过肺结核和肝炎的人自己没发现而已。我们可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是否做筛查。

检查半天,很可能我们害了自己!

查出后怎么办:

1.手术切除=白挨一刀。如果进行早期干预,比如切除早期病灶或基因调控,但其中很大部分最后并不演变为重症的人等于“白挨一刀”。

2.定期检查=自我伤害。如果随访观察,长期多次CT等检查对人体会带来伤害。

3.心理负担=诱发病灶。更要命的是还有心理负担这个难题。一些癌症会潜伏10年甚至20年,而早期筛查出来的人带着“癌症”的帽子,将背负难以预知的心理阴影,这也可能诱发机体病灶发展、变化。

21世纪我们需要重新看待癌症!

鉴于现代科学手段能早期发现在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肺等器官上的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一定最终发展成为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顶尖工作组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文,呼吁能有一个21世纪的癌症新定义。他们的出发点是:第一,消除人们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第二,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在韩启德看来,对早期发现的“癌种”,不能采取“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人”的轻率举措。

“我不建议人人做普遍的癌症筛查,你有什么症状可以有针对性地检查,如果身体无恙就别去检查,否则本来好好的,被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反而出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条件对于健康更有益。

了解更多健康信息,参与《引领未来营销巅峰培训大会暨大健康•新零售高峰论》,请搜索直销同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