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山医院樊嘉院士团队发布两项肝癌重大技术突破

文 / 健康山西
2018-02-04 16:39

日前,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领衔的肝外科团队发布两项肝癌诊治重大研发成果。

其中“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仅需采集0.2ml的血浆,可抓出八成无症状微小肝癌,包括以往较常规方式较难诊断的小于2cm小肝癌以及三成左右AFP(甲胎蛋白)为阴性的肝癌病人,推广后有望将我国的肝癌5年总体生存率提升至20-30%,切实降低肝癌病人的死亡率。

目前该试剂盒已成功转化为普适于临床的体外诊断产品并生产上市。而另一项技术成果“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则可捕获肿瘤转移复发的“种子”——外周血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预测的新指标,紧密监测疗效和肿瘤动态。该成果亦实现签约转化。目前这两项研发成果均为拥有完全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例”。

1

0.2毫升血,七个miRNA,抓出八成无症状的微小肝癌

诊断提前就能让患者从晚期肝癌的0存活提高到可以手术切除的60% “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接近0,而早期肝癌经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在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手术后活得最长的患者目前已经超过了103岁。”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的“中山-顿慧诊疗新技术转化中心‘医-研-产’创新模式论坛”上, 该项目另一带头人、副院长周俭教授介绍。

“然而,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约80%的肝癌病人首次诊断时已进入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只能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放疗或分子靶向等姑息治疗。汤钊猷院士从一滴血查验“甲胎蛋白”AFP找到还没有症状的早期肝癌,改变了世界诊断模式,甲胎蛋白已经成为经典肿瘤标志物。然而,在临床上,仍有30-40% AFP(甲胎蛋白)为阴性的肝癌病人很难通过常规手段发现肝内肿瘤。这促使樊嘉院士、周俭教授团队继续努力向前推进。

历经9年攻关,终于在肝癌病人血浆中,筛选到由7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并制成试剂盒,仅需采集0.2ml的血浆可准确诊断肝癌,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80%以上。而对于30-40% AFP为阴性的肝癌病人采取该试剂盒后仍能以84%的灵敏度和88%的特异性诊断。

应用该试剂盒进行血液检测的同时配合影像学检查,可显著提高对包括小于2cm小肝癌在内的各种临床分型肝癌的诊断效能,对包括良恶性在内的各种类型的肝内结节病灶提供可靠的鉴别诊断信息,显著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除了用于诊断,该试剂盒还用于肝癌病人的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通过多次血液检测来及时反映治疗效果和预警肿瘤进展的发生,减少病人对传统影像学检查的依赖。“乙肝、脂肪肝等肝癌高危人群经过医生判断都可采用该试剂。”

2

CTC等于给肿瘤转移种子细胞装上监控抓拍摄像头

除了早诊早治,赢得手术机会之外,肝癌病人之所以生存率低,复发率高是关键症结。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外周血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是肿瘤转移复发的“种子”,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次樊嘉院士、周俭教授团队的另外一项重大突破是在国际上首次检测“外周血中干细胞样循环肝癌细胞”,发现循环干细胞样肝癌细胞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预测新指标。团队自主研发了多种CTC分选检测技术,同时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 “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原型机和检测试剂盒,相关核心技术已获3项发明专利,并申请发明专利5项。该系统可实现从全血标本→CTC的一站式全自动样本处理,包括血液离心,液体处理,CTC捕获,细胞染色等步骤;捕获CTC的灵敏度可达到90%以上,8小时可处理24个样本,捕获的CTC细胞还可用于下游的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每一个CTC的基因突变和表达谱。这为临该系统衍生产品“ChimeraX-120TM 循环肿瘤细胞全自动样本处理和检测系统”正在作CFDA注册申报准备工作。

据悉,目前仅有美国CellSearchTM系统获得FDA注册上市许可,是CTC检测的国际金标准。这次国产研发的系统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检测灵敏度等诸多优势。这项成果也是基于中山医院自1958年到2015年之间5年存活率达到5219名患者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建立。

3

成果转换即将在全国范围造福患者,价格仅为该类产品1/10左右

现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上海顿慧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技术专利转让协议》和《技术专利许可协议》,以3000万人民币将研发过程中产生的8项核心发明专利授权转让或许可。目前,分子标记物模型已获中、日、韩专利;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检测试剂盒,已完成多中心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认证,2017年8月获得CFDA的三类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2018年起将通过全国20个省多中心临床使用推广,据顿慧医疗温冬总经理介绍,目前正在等待价格审批。价格参照国际上同一类别产品从数万降到不到两千,接近1/10。

以往临床科研成果从研发成功后,经过种种审批注册以及后续的产品化,曾经是一个漫长而且手续复杂的过程。而樊嘉院士在论坛上介绍了打通“医-研-产”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中山智造”的经验:“在研发阶段企业就共同参与,而不是等成果出来才让企业进来,企业也不能唯利是图。”樊嘉院士介绍了企业合作的原则。“医-研-产”的中山创新模式让临床科研成果转化率超过10%,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5%。未来还将进一步提高转化率。”

本文转载至:健康中国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