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癌症防治③」这些治疗方法让肿瘤患者活得更久更好

文 / 健康报
2018-01-06 16:57
「关注癌症防治③」这些治疗方法让肿瘤患者活得更久更好

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是我国六大常见肿瘤,5年生存率不尽理想;“癌中之王”胰腺癌等疑难病种发病率不断走高。面对严峻现实,癌症治疗急需尽快有所突破,提高生存率,让肿瘤患者活得更久、更好。

「关注癌症防治③」这些治疗方法让肿瘤患者活得更久更好

精准治疗已来

高度异质性是肿瘤的突出特点,针对“千人千面”的肿瘤细胞,专家建议应加强基因组等多组学研究,实现肿瘤的精准分型和精确诊断,进而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

2008年4月,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成立,计划用10年时间深入研究致癌的变异基因,并绘制癌症变异基因的全图谱。美国、欧盟、中国等加入其中。这项于2017年夏天结题的国际性肿瘤基因组计划,已发现肿瘤单点基因近亿突变。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张学敏说,数量庞大的基因突变给肿瘤研究带来了新的更大挑战。找到“驱动突变”这个元凶,需要基础、临床、大数据的充分结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指出,针对肿瘤不同的分子分型,进行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当前肿瘤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开展从DNA、RNA到蛋白质全方位的谱学分析,全面揭示与肿瘤相关的效应分子及网络改变,阐明其发病机制,从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人群的肿瘤分子分型体系、预后和疗效预测手段。

我国半数高发癌症是消化道肿瘤,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现在还是临床痛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认为,精准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肺癌精准治疗已让患者有了明显获益,胃肠道肿瘤领域对于精准医疗的需求在未来会更加明显,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可望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为实现肿瘤精准治疗带来新契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说,基于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开发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开展基于基因的肿瘤数据分析和精准治疗等,是当前和今后的着力点。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机器人手术、智能导航、精准放疗等也需要加强科技突破。

寻求免疫治疗前沿突破

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综合治疗中备受期待的另一重要突破点。

“癌中之王”胰腺癌治疗是全球医学难题,5年生存率仅约7%,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差的恶性肿瘤。2017年10月,天津市肿瘤医院胰腺肿瘤科郝继辉教授团队,在国际胃肠病领域排名第一的杂志《胃肠癌》上刊发文章,介绍免疫调节因子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新功能,对于探索胰腺癌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胰腺癌的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不足30%,更多的是炎症间质细胞和纤维组织,这使得肿瘤质地偏硬,内部乏氧乏血。独特的肿瘤微环境使得胰腺癌呈现“刀枪不入”的特点。郝继辉说,提高胰腺癌治疗效果,一方面需要开发无创、高效、敏感的早诊手段;另一方面需要在综合治疗上有新理念、新思路。现在课题组重点聚焦胰腺癌在乏氧状态下如何发生转移及免疫微环境研究。

张学敏也十分看好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景。肿瘤发生要“过五关、斩六将”,机体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免疫清除,但慢性炎症会破坏免疫系统,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张学敏介绍,大肠癌肿瘤中,半数是巨噬细胞,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敲除炎症和免疫调控因子CUEDC2可以促进炎性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通过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来治疗肿瘤,研究人员正计划开展临床实验。“抗炎治疗曙光初现,这个领域很有可能给免疫治疗带来突破。”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第一杀手,目前,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治疗中令人振奋,在临床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王永生教授认为,肿瘤免疫治疗前途光明,但目前获益人群有限,治疗亟待更精准。突变负荷与新抗原分析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精准之路的重要切入点。

在寻求免疫治疗前沿突破的同时,打好传统手术及放化疗的“组合拳”,提升综合治疗效果是关键。腹膜癌治疗是肿瘤治疗中另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我国腹膜癌患者中,90%来源于胃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腹膜转移癌。既往腹膜癌通常采取保守治疗,病人的总体生存时间不超过半年。近40年来,国际上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策略逐渐发展成熟。对于部分经评估审慎选择的病例,积极的个性化综合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加强急需和创新药物研发

近期,中山大学颜光美教授课题组在“溶瘤病毒M1”研究上取得系列重要进展。研究发现溶瘤病毒M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前景。溶瘤病毒M1可诱发肿瘤细胞杀灭周围其他肿瘤细胞,即肿瘤细胞间“自相残杀”,是一种新的抗肿瘤方式;溶瘤病毒M1与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通路的小分子化合物配合使用并提高抗肿瘤活性,可应用于缺乏有效药物的肝癌治疗。以上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该研究得到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新药申报前的临床前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善恶性肿瘤治疗效果,需要加大临床急需药物和创新药物研发力度,研发更多让患者吃得起的好药。在新药专项支持的十大治疗领域中,抗肿瘤药物所占份额最大,研发项目占总数的1/3。“十二五”期间产出了全球首个治疗晚期胃癌的分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全球首个口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药物西达本胺、我国首个治疗肺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埃克替尼等多个标志性自主创新药物,为满足重大临床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批准了两款CAR-T细胞免疫治疗产品, 开辟了以基因改造免疫细胞为基础的肿瘤治疗新里程碑。我国CAR-T药物研发也如火如荼。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登记开展的CAR-T临床研究项目已有百余项,超过全球注册总数的40%,仅次于美国,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药专项技术总师桑国卫指出,CAR-T等抗体药物开发前景广阔,在技术属性和可复制性都较强的CAR-T领域,中国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教授提出,要加强中医药在癌症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作用,我国在这方面更有独特优势。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谭嘉

记者 王潇雨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