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知识」手术有时看似“斩草除根”,实则“拖泥带水”!

文 / 黎老师说健康
2017-12-27 19:07

「癌症知识」手术有时看似“斩草除根”,实则“拖泥带水”!

手术

对原发性实体癌进行手术切除是标准的治法,但深入检讨后我们认定,好的手术对控制癌症贡献率约为22%,若有转移,或患者高龄,或手术残留,则需另当别论。

人们总认为肿瘤越早切除越好,切除了,癌就被斩草除根了。可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手术是双刃剑,即使再极早期,手术也会加速其转移。

「癌症知识」手术有时看似“斩草除根”,实则“拖泥带水”!

癌症转移是个很复杂的过程,癌细胞需借助某些酶才能进入血液或淋巴管,并在血液或淋巴液中到处游荡,然后趁机附着于管壁,再成功加以穿透,进入组织,条件成熟后,才开始变成转移灶。这个生理特点有利的是,正常情况下,每个环节都有狙击机制,比如癌细胞游荡时,可能就被自身的巨噬细胞吞噬了;即便附着于管壁,也需相应的酶促合,所以汤院士称癌症的转移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这些狙击机制,是人体抗癌力的重要组成。不利的是,临床证实即使再早期的癌症,血液、淋巴液中也难免有游荡癌细胞,因此,所谓早期手术,仅仅是相对的,没有淋巴转移,不等于说没有游离癌细胞。

《外科年鉴》(2009年)有报告认为,癌症手术本身可大大削弱狙击癌症转移的机制,比如手术中,瘤体和血管被破坏,大量癌细胞可随意进入血液,手术有激活血小板凝血机制,提高了癌细胞附着性。2004年出版的《国际癌症杂志》有研究表明,手术中释出的癌细胞,其附着能力提高了250%,手术、麻醉和流血等都明显地削弱了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且常可持续数周,“城门洞开”增加了癌细胞逃窜并四处扎根为营的机会。特别是手术导致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直线下降,乳腺癌手术后NK细胞的活性,一天内可降低50%,后者是消灭逃逸癌细胞的主力。城门洞开,再加主力撤防,逃逸的细胞得以滋生,这是早期癌手术后一两年内许多患者远处出现转移灶的内因之一。显然,手术这个“清道夫”其实是拖泥带水的。

此外,作为自我保护机制,人体会产生抑制新血管形成的化学物,以阻断异物比如癌瘤的生长。当癌瘤切除后,这类抗血管生成的物质不再产生,为了愈合创伤,需刺激形成新的血管,产生相应的促进血管生成物质。换句话说,刹车没有了,油门一脚踩到底,结果是瓦打正着地推动了转移瘤的生长。手术增加体内的炎症反应也会促进逃逸癌细胞队伍的发展壮大。

「癌症知识」手术有时看似“斩草除根”,实则“拖泥带水”!

总之,手术是把“双刃剑”,作为外科医生,有时候常会夸大癌症手术的好处,民众则认为癌症能开刀就好,且似乎“集体无意识”地认定:早开比晚开好,尽早地斩草除根。其实未必,分期适合开刀、身体许可的实体瘤,我们还是主张开刀,但事前需好好评估有没有手术指征?能不能开干净?身体能否承受?不一定非要匆匆忙忙冲进手术室。

术前还需做些必要准备。按照我们的经验,通常术前可一边检查明确病情,一边用中药保护身体,或者补充均衡的营养素来提升患者体质抵抗力,保护的核心就是抗癌免疫能力,尽可能减少手术对抗癌力的伤损,因为手术期出现的,多不是太大问题,只是“管涌”而已;率先防范“管涌”,可防范江河大堤因“管涌”而“决堤”,防范身体因小损伤而发生癌症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