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NCRC-DID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CSTAR/CRDC/CRCA年会在京召开,风湿免疫领域的春天已经到来!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会议精彩内容,邀您一睹为快!
国内外大咖齐聚集,共绘风湿领域美好未来
本次会议以“迈向国际,共绘未来”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讲者共同交流和探讨,旨在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风湿免疫学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高我国风湿免疫病诊疗能力,促进风湿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相较于往届CSTAR年会,此次会议规模更大、参与者更多,国际化程度也更高,因而备受关注。会议一共分为三天进行。第一天的内容主要围绕NCRC-DID官方杂志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展开,邀请8位国际顶尖的风湿免疫领域专家进行前沿知识介绍,以国际视角展开学术交流和讨论;第二天主题为NCRC-DID的建设与发展,聚焦于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展望未来;最后一天内容为各种风湿疾病的年度进展介绍,包括硬皮病(SSc)、白塞病、自身炎症性疾病(SAID)、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血管炎、胆汁性胆管炎、炎性肌病和IgG4相关疾病。会议伊始,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NCRC-DID主任曾小峰教授作开场致辞。他指出,此次大会主要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来进行科普宣传、学术交流等,不仅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更具有权威性。而且,大会不光是第十一届 CSTAR/CRDC/CRCA年会,更是首届NCRC-DID年会。NCRC-DID的建设和认定得益于国家对学科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本次会议能够邀请到国内外各领域的大咖和专家,也说明国内风湿免疫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已受到国际同仁的认可。图 1:曾小峰教授作会议开场致辞国内风湿免疫学科正处于大好的发展时期,把握机遇、迈向国际,将学科继续做强做大,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医疗需求。2备受关注的附着点炎以及IL-17,你知多少?
会议第一天上午,现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委赵岩教授就脊柱关节炎(SpA)和银屑病关节炎(PsA)中的关键靶器官——附着点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进行了精彩演讲。附着点是软组织和骨的连接点,在遗传、微生物菌群或机械应力等刺激下,该部位可发生炎症反应。而附着点炎,作为SpA和PsA的特征性病理表现,常引起患者相关部位的肿胀、疼痛或僵硬,影响其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由于附着点位于人体较深部、血供少、细胞组分少,过往研究起来非常困难。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如单细胞测序、影像学手段的更新等,我们现在对附着点及附着点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附着点按照其分布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中轴附着点和外周附着点。与中轴附着点不同的是,外周附着点由于常紧挨着滑膜结构,其中有丰富的破骨细胞以及成骨细胞,骨破坏和骨增生现象可同时出现;而中轴附着点处破骨细胞数量少,以成骨细胞为主,因而以骨增生为主要表现,易发生中轴关节的骨性融合甚至强直。目前的研究发现,IL-23/IL-17轴是附着点炎发生、局部信号放大及结构进展的关键。附着点附近局部大量的IL-17不仅加重炎症反应,还将进一步作用于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引起结构性病变。赵岩教授介绍,对IL-23/IL-17轴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从实验研究到临床应用(bench to bedside)、再从临床应用反哺于实验研究(bedside to bench)的过程。以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为例,赵岩教授讲述了有关IL-17的临床研究如何助力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MEASURE研究显示,近80%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组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在4年内未出现结构进展,这一利好结果促使IL-17抑制剂在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ACR)/美国脊柱炎协会(SAA)/脊柱关节炎研究治疗网络(SPARTAN)指南推荐中成为SpA二线或三线治疗方案,甚至在2019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EULAR)PsA药物治疗意见中与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位于同等推荐地位(累及中轴时),从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图 2:赵岩教授演讲主题《附着点炎与IL-17》已有研究显示,司库奇尤单抗对于附着点炎的缓解有着良好疗效。而在报告的最后,赵岩教授也以真实临床病例证实了这一疗效。一名女性患者因椎骨多发破坏、椎角骨质增生被诊断为终板炎(从机制上来说是一种附着点炎),使用IL-17A抑制剂治疗后炎症缓解、病情好转。这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说明了靶向IL-17的治疗方案可有效缓解附着点炎。3
中轴脊柱关节炎中的达标治疗,究竟是现实还是乌托邦?
治疗策略的制定极为重要,它有利于指导疾病的规范治疗。达标治疗(T2T)策略是近年来在风湿免疫疾病领域中讨论得非常热烈的话题,各领域学者究竟如何看待T2T策略?它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如何?未来我们又该如何去完善T2T策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冷晓梅教授在会议上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T2T是以达到和维持明确的、特异性的、可量化的治疗目标为主的治疗策略,目的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防止疾病出现不良预后。类风湿关节炎(RA)是第一个实现了T2T的风湿免疫疾病,研究和实践均表明,T2T可显著地改善RA结局。随后,T2T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风湿免疫疾病中,如A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并被证明能够带来获益(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临床缓解率)。但T2T在SpA治疗中仍存在争议。冷晓梅教授对T2T在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中的发展史做了一个有趣的形容——就像是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学界对T2T理念的看法一直在不断变化。例如,2017年EULAR的一项报告推荐在SpA的T2T策略中首选ASDAS进行评估,此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影像学结果、患者的合并症等因素;但2019年ACR指南却条件性地反对在SpA治疗中实行T2T策略,TICOSPA和TICOPA研究结果也均表明,在SpA和PsA中,T2T组疗效并没有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是目标的设定不够全面,也可能是达标界限的不明确或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等……尽管SpA的T2T还存在一定争议,冷晓梅教授却认为,这种策略和方案是值得倡导和尝试的,尤其在互联网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子医疗将帮助患者与医生有效沟通,助力 T2T的实现;而各种各样创新药物的出现,更是丰富了患者的治疗用药选择,帮助患者更快更好地实现疾病控制和深度达标。最后,冷晓梅教授总结道,在风湿疾病中应用T2T可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也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讨论的话题。任何一种观点或者策略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争议会引发热烈的讨论与交流,而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正是在这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实现的。图 3:冷晓梅教授演讲主题《T2T策略在风湿疾病中的应用》4会议圆满落幕,推动风湿免疫学科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赵岩教授及冷晓梅教授的两场报告分别从微观的病理机制和较宏观层面的治疗策略上对风湿免疫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除了这两场报告外,会议还有许多由其他领域专家带来的精彩演讲,涉及的领域众多,不仅包括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疾病,如RA、AS、SLE,也有新认识、而且研究价值较高的疾病如IgG4相关疾病,它们成为大会上的新晋热点话题。在专家们的报告中,有的是介绍团队的新研究、新发现;有的则是介绍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治疗进展,特别是近些年来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疾病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前沿信息,推动着学科建设和研究的不断发展,整个风湿免疫领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5总结
会议中,来自风湿学科不同细分专业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领域中的前沿信息、学术知识进行了深入交流,思想火花得以碰撞,为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此次大会的举办为各位风湿领域同道们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希望接下来大家乘势而上,共同助力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