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痛风高发折磨人?别慌,中医治疗有妙招!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万物复苏,阳光明媚,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个好季节。但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却并非如此。
春季气候多变,一旦痛风患者的鞋袜保暖作用差,极易受寒。同时阴雨天气多,鞋袜易受潮,由于水分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局部皮肤温度会进一步降低。高尿酸血症未得到控制的患者,此时尿酸在局部沉积的速度加快,很有可能诱发痛风。
并且痛风在中医学上属于热症,随着气温的逐渐上升,阳气往上,热病遇暖温,如同火遇上了油,也会导致痛风发作。春季冷暖变化无常,是导致痛风高发的主要原因,所以痛风患者一定要注意关节处的保暖,不宜剧烈运动,避免痛风的急性发作。
在中医学中,也将痛风称为白虎历节风、历节,关于此病,历代医家均有所研究、论述。患者在突发痛风时,剧痛无比,疼痛通常会在几天或几周内自行消失,该病来去如风。疼痛过后,关节炎症消失,患者与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尿酸结晶并未消除。患者发作多次后会使尿酸结晶沉积,逐渐形成痛风石,其会对骨质、软组织造成破坏,导致关节畸形。
1、中医对痛风的辨证治疗
在中医学中,认为痛风病是由于肾脏功能、脾脏功能失调,湿浊内生导致湿浊排泄障碍,若此时过度劳倦、暴食酗酒等,就会使湿浊侵入肌肉、关节,致使气血不畅,从而形成痹痛(即通风关节炎)。湿浊若进一步侵入肾脏,则可引起肾脏损害,导致痛风性肾病或者慢性肾衰。
根据病因,中医将痛风病分为痰湿瘀阻、风寒湿盛、湿热壅盛三型。对于不同类型痛风,中医治疗分别应用了化痰散结、祛风散寒、清热利湿之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1.1 痰湿瘀阻型
痰湿瘀阻型痛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生关节肿痛,疼痛时重时轻,疼痛部位可固定,也可为局部硬节,部分可见痛风石、屈伸不利、关节畸形或局部皮肤呈暗红色。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舌苔发黄或发白,边缘可见瘀斑瘀点,脉象弦涩或沉滑。治疗以活血通络、化痰散结为主。取六味地黄丸加减方,方由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等组成。
1.2 风寒湿盛型
风寒湿盛型痛风的临床特点有关节屈伸不利、肿痛,皮下可见痛风石或结节。关节畏寒,严重者肢体麻木,患者伴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紧或弦紧。治疗以除湿通络、散寒祛风为主。取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加减方,方由薏苡仁、独活、麻黄、苍术、桂枝、防风、制川乌等组成。
苦寒邪偏盛,加细辛、制附子、炮姜等;
若湿邪偏盛,加萆薢、防己、羌活、木瓜等;
若皮下有痛风石或结节,可酌量添加白芥子、炮山甲、南星,以化痰通络。
1.3 湿热壅盛型
湿热壅盛型痛风的临床特点主要有关节突发红肿、热痛,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关节局部灼热,喜凉,患者可伴有心烦、口渴、发热症状,小便量少、发黄,舌苔黄(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或滑数。临床治疗以通络止痛、利湿清热为主,取白虎汤合四妙丸加减方。方由黄柏、苍术、薏苡仁、生石膏、知母、木瓜等组成。
若热盛,加忍冬藤、连翘、栀子等;若伤阴,酌加石斛、麦冬、生地等;
若肿痛明显,加全蝎、络石藤、桑枝、蜈蚣、元胡等;
若为下肢关节痛,加独活、牛膝;
若为上肢关节痛,加威灵仙、片姜黄、桑枝等。
2、痛风的祛邪途径选择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痛风的发生与血中尿酸水平的升高有直接关系,所以降低尿酸水平是治疗痛风的关键。在现代中医学中,对于痛风治疗偏重于“湿论”。对于痛风治疗的药物选用,可在参照辩证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中药的药理研究结果。
痰湿瘀阻型,病在肾脏及脾脏,宜选用泻下药物,促使湿邪经大便排出,同时也要选用利湿药物,促使湿邪经由尿液排出;
风寒湿盛型,病在肾,应取利湿之药,以使湿邪经尿液排出,并要加用补肾阳之药,以利于蒸腾气化作用的发挥;
湿热壅盛型,病在脾,要取泻下药物,以利于湿邪经大便排出,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大便次数做适当调整。对于不同的痛风证型,应选用不同的祛邪途径。
3、日常生活习惯建议
在痛风的临床治疗中,止痛可解除患者痛苦,但该方法实为治标之举,不能达到治本之效,要降低痛风的发作频率,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关键。
痛风患者平时要多饮水,保持每天摄人的水量达到2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
在日常饮食中,要多吃素,少吃荤腥,不吃肉汤、动物内脏、贝类、鱼子、豆制品等嘌呤含量高的食物,禁饮酒,以避免血液中生成过多的尿酸。
对于中年肥胖男士、绝经女性、老年人(>60岁)、不明原因关节炎患者、肾结石患者、有痛风家族史者、长期嗜肉有饮酒习惯的中年人以及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患者等,应当定期到医院做血尿酸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治疗痛风病。
4、总结
在中医学中,治疗痛风病的方法较多,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中医辩证疗法能根据痛风不同病因,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也可有效降低痛风的发病率及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