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科普:降尿酸治疗的用药,关键要体现4个合理!

文 / 风欲止
2019-03-13 09:31

合理的降尿酸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药物的降尿酸治疗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降尿酸治疗的适应证是否合理、降尿酸药物的应用时机是否合理、降尿酸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是否合理、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的指标监测是否合理。

1、降尿酸治疗的适应证是否合理

对于哪些患者应该进行降尿酸治疗,各地指南有共识也有不同之处。一般认为,以下几种患者应该进行降尿酸的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者(超过1次每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者;有肉眼可见的痛风石沉积者;有肾结石者。降尿酸治疗一旦开始就应是终生的治疗手段,不同之处在于是否需要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降尿酸治疗。

欧美痛风指南都不建议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降尿酸治疗,日本指南则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血尿酸水平仍然大于540微摩尔每升,或合并高血压、尿路结石、肾脏疾病且血尿酸大于480微摩尔每升的患者,应进行降尿酸治疗。考虑到中国和日本情况类似,轻症高尿酸血症患者较多,为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也建议对类似患者进行降尿酸治疗。

2、降尿酸药物的应用时机是否合理

欧洲和日本痛风指南都不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时开始降尿酸治疗,推荐降尿酸药物一般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完全缓解约2周后开始应用。如果是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的痛风急性发作,则不需要停用降尿酸药物。美国指南则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时,在充分抗炎止痛的前提下,也可起始降尿酸的药物治疗。在这一观点被更多临床资料证实之前,我们推荐按照欧洲和日本指南选择降尿酸时机。

3、降尿酸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是否合理

总体而言,各地痛风指南建议结合患者尿酸排泄情况、有无尿路结石、肝肾功能和相关合并症等因素来选择降尿酸药物:尿酸生成过多或者合并尿路结石的患者,首选抑制尿酸生成的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尿酸排泄能力低下的患者,首选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比如苯溴马隆)。

别嘌醇的初始剂量不要超过100毫克每天,一个月内逐步加量至推荐剂量,用药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不良反应(皮疹),特别是严重的别嘌醇超敏反应,一旦发现应立即停药;相比别嘌醇,非布司他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要好得多,但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风险,常用剂量为20到40毫克每天;苯溴马隆的初始剂量为25毫克每天,2周内逐渐增加至推荐剂量,用药期间特别是开始用药数周内,应碱化尿液并大量饮水保持尿量。

各类降尿酸药物都应该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以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之后逐渐加量,可加至痛风指南推荐的最大剂量,或根据血尿酸水平灵活调整剂量。使用单一的降尿酸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两种不同类型的降尿酸药物联合应用,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可能会有不良反应的叠加),或者使用新型的降尿酸药物,如尿酸氧化酶等。

4、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的指标监测是否合理

降尿酸治疗过程中,考虑到合并症和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应定期监测相关指标。血尿酸水平、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每月至少应监测一次,直至达到治疗目标。当血尿酸水平能够稳定维持在达标水平(无痛风石者血尿酸值小于360微摩尔每升,有痛风石者血尿酸值小于300微摩尔每升)时,可找出使血尿酸达标的最小有效药物剂量,长期维持治疗。肝肾功能出现损伤时,则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