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类风湿要少碰水、要忌吃鸡牛羊?民间老话别全信

文 / 齐鲁壹点
2017-10-20 17:09

关节肿胀、疼痛、僵硬长期困扰着大批类风湿病患者,正所谓“久病成医”,他们在疾病的护理上大多有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方”,如得了类风湿要少碰水,要忌吃鸡牛羊,关节痛贴膏药或照红外线止痛等等。骨科专家提醒我们,民间很多深入人心的经验之谈其实不足为信。

得了类风湿要少碰水、要忌吃鸡牛羊?民间老话别全信

误区一:风湿病人要少沾水

人们普遍认为,所谓“风湿”就是“湿气太重”引起的,因此要尽量少沾水,特别是冷水,比如不能手洗衣服、不能游泳、不能吹空调……这种做法对吗?

事实上,中医所理解的“湿”不是指水那么简单,是复杂的综合因素,如果能游泳反而起到很好的水疗作用,还可以锻炼关节功能。

误区二:关节痛就贴风湿膏

在传统印象里,只要提到关节痛,人们就会想起贴膏药,大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也都有贴膏药的经历。

但是,并非只要关节疼痛就能贴膏药,可能越贴越严重。专家建议,关节红肿、发热时不能贴风湿膏药,等过了急性发作期,肿热消失时贴方才可缓解症状,否则会适得其反。

误区三:红外线照射能有效缓解疼痛

红外线照射和超声波治疗能缓解疼痛症状,近年来,此类家用仪器越来越为人们所知,年轻人买红外线治疗仪给父母表孝心,中老年人也口口相传:没事在家照一照,关节不再痛。事实是否如此?

从中医角度看,红外线、超声波是一种热,它们产生的热源会激发类风湿的热毒反应。在药物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再进行红外线理疗,可加强疗效,但不建议单纯依赖于这些理疗方式。

误区四:吃“特效药”最好

在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许多类风湿病患者会到香港、澳门购买进口特效药,这些药往往一吃便见效,被类风湿患者奉为至宝。有些老人的子女不给吃,他们就藏起来偷偷吃,对于备受疼痛折磨的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个药更好了!

其实,这类药物的处方无非都是激素+消炎药+维生素,激素治疗类风湿见效快,但长期服用会出现“满月脸”、糖尿病、高血压、“水牛背”等严重副作用。

误区五:用药后不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特别是病史较长的患者,在长期用药的过程中,自己认为自己对病情的了解好于专科医生,在用药的过程中不注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认为自己的症状很好,无需做那些检查,花冤枉钱。

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任何一个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都是片面的,都是先从自身的疾患开始认识疾病的,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系统性,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在出现症状之前出现。在规范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

误区六:起床时握紧拳头着力

由于不少患者早晨起床时会感觉手指僵硬无力,于是选择握紧拳头撑起身体。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久病的患者往往手指会变形而往外偏,这是因为关节囊破坏以后,关节缺乏支撑所导致,此时需要外力的支撑以减少变形,因此起床时最好将五指撑开着力。同理,脚掌往外偏时建议选择有矫正作用的鞋子,防止关节畸形。

误区七:关节痛就不想动,不想动就卧床

有些类风湿病患者认为运动会磨损关节,加剧关节变形,因此拒绝运动,而且关节痛就不想动,不想动就卧床。

其实,适当的锻炼可以保持体质和恢复关节功能,否则身体会日渐衰弱,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直、变形,成为终身残疾。病人在关节肿胀的急性期需要休息;过了急性期,可在床上做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也可理疗,逐渐增加穿衣、吃饭、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锻炼,以防止关节变形。值得提倡的是在温水中活动,除了可以减轻关节疼痛、促进肌肉放松外,并可改善关节活动度、肌力及耐力。

误区八:类风湿患者要忌口

很多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主张忌口,无论是鸡鸭鹅还是牛羊虾蟹都不能吃。

类风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营养的全面均衡很重要,除过敏性食物不吃,其他的都可以吃。在急性发作阶段,疾病及药物的作用使脾胃虚弱,主张适量的蛋白质同时清淡饮食,可炖健脾祛湿的汤,如薏米、茯苓或山药瘦肉、鸡汤;病情稳定阶段,可以用杜仲、熟地煲汤强身健骨,有利于康复,很多病人气色不好,气血亏虚,还可以加点枸杞、红枣或党参。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