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被不断质疑,中医界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最近,92名儿童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贴“三伏贴”后被灼伤,卫健委已经组织专家调查。尽管调查结果还没出来,但多家媒体已经在第一时间指出“三伏贴”使用的乱象,也有很多人质疑无效、有毒等等。
发生不良反应4天后的情况(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其实长期关注传统医学的人应该都知道,“三伏贴”的争议不是一年两年了,每年都会有不少灼伤的例子,相关争议也随之在网上起起伏伏。
那么三伏贴到底有没有效呢?个例再多,也只是循证医学里的低等证据,还是一起来看看具体的研究吧。
研究很多,有说服力的不多
其实三伏贴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但在参考前,也要看看研究的质量。
比如《三伏贴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XX例临床观察》这样的研究只是低等证据的堆积而已,虽然有效率不低,但缺乏对照,不能真正说明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有对照呢?能不能只与病人治疗前的情况比较呢?
仅和治疗前对照,是最直观的疗效判断,却有巨大的漏洞。裴洪岗医生去年就曾指出:“生病有很大的偶然性,每年流感病毒流行情况都不一样,孩子每年发烧咳嗽的次数有变化也是很正常的。”
“孩子小的时候免疫系统还不完善……和病原体接触的过程,也是孩子免疫系统完善的过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病的次数多了,免疫系统也在逐渐完善,你不去做任何治疗,孩子发烧咳嗽也会越来越少。”
很多研究仅仅和治疗前的情况比较,得到了显著的结果。比如《三伏贴辨证分穴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研究脾气虚弱型、肾阳亏虚型、肺气虚寒型的治疗效果,认为肺气虚寒型接受治疗最有效。这种辩证研究的探索值得鼓励,但对照不够完善。
《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行性分析》则类似一些非典研究,以某种现代药物与这种现代药物+传统药物的疗法对照,也只能得出这个组合在有效性上是否提高,而不能得出传统药物单独治疗的结果。
研究看上去用了传统医学的疗法,但仔细看方法,结果还是混合现代药物,即使组合的疗效更好,也很难说清谁在“打辅助”;即使证明“辅助”有用,也会有人质疑你与其他的现代“辅助”方式比未必更有优势。
比如《可行性分析》里,对照组总有效率60%,观察组80%,但如果有人偏要细究单独用三伏贴治疗到底怎么样,还是白搭。
《“角穴”三伏贴敷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治疗缓解期支气管哮喘》也是如此,对照组“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实验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角穴”三伏贴敷。
它的问题甚至更大。很多人对三伏贴的期待,就是要靠那一小段时间的敷药,在未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次数,结果你去用现代药物连续治疗6个月,很难说是个好的实验设计。
即使在与其他疗法对照的研究中,有些质量也不高,规模过小。比如《可行性分析》总共只有30名患者,每组15人。当然地方医院如果不是合作研究,受到规模限制也是没办法的事。
而且只和另一种疗法对照,还是不够好。理想情况下,还应该有单用三伏贴、模拟贴安慰剂、以及不干预等各种对照。有学者认为,模拟贴也可能对穴位产生作用,所以不干预的对照也是需要的。
有些疾病会导致严重后果,不允许用安慰剂或不治疗。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三伏贴的适应症并不紧要,完全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对照。
难道我们传统医学界,没有一个能打的?
不可能。下面就来看看相对靠谱些的。
《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难治性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就用了模拟贴敷的对照,每组41例患儿的规模也还过得去。结果看上去很不错,对照组有效率29.27%,用了三伏贴的观察组则高达87.80%,有显著性差异。
但这篇2018年的文章有点显得低水平“重复建设”了,因为在之前就有更“能打”的。
2015年在《中药杂志》发表的《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同样是模拟贴敷对照,患儿数量达到了885例,而且观察了三年,完全盖过了前面提到的研究。结论也是三伏贴有效,有显著差异,而且疗程以三年为宜。
解读研究过于随意,也许有反效果
三伏贴更为人诟病的一点是过于强调“冬病夏治”,一大群人都挤在三伏天去治疗,批评者认为是传统医学在自我宣传时过于玄乎。三伏贴如果有效,完全可能在任何时候贴都有效。
《伏九贴敷疗法防治小儿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用的是三伏贴与三伏贴+三九贴来对照,结果“伏九贴”比三伏贴更有效,而且有显著性差异。这显然无助于突出三伏贴的“三伏”特性。
遗憾的是,目前在时间方面还缺乏靠谱的研究,来证明三伏天敷药的必要性,最多也只能证明夏天敷药也有效果。
前面两个三伏贴有效的对照研究,其实都不涉及这个问题,但2018年的研究却在讨论部分,情不自禁地大谈在“全年阳气最盛、气温最高的三伏时节”“顺应天时治其根本”,反而有损说服力。
2015年的研究则没有踏入这个坑,重点讨论了各成分可能的作用、如何处理随访时间长的问题。可见大医院、名机构发表在重要刊物上的研究,还是要严谨得多。
三伏贴到底有害吗?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大部分研究中,三伏贴的成分虽然未具体列出,但恐怕有不小的差异,即使列出,比例也可能不同。
最简单的事实就是,研究方法中贴的时间大相径庭。比如在《一种喘哮敷贴剂三伏贴治疗小儿哮喘》研究中,“实际敷贴时间为每次24小时”;《三伏贴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56例临床观察》中,“每次帖敷2~4h”;《用三伏贴治疗小儿过敏性哮喘的临床效果评价》里,分得更具体些“3~4岁患儿2~3h,4~6岁患儿3~4h”;《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行性分析》里,时间是0.5~2h。
能贴24小时的药物,必定是温和的。像江西省儿童医院这种能“上新闻”的药膏,谁敢贴个24小时试试?
也有一些研究列出了具体成分。比如:炒白芥子、细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也有生白芥子、制细辛、制延胡索、制甘遂;也有穿山龙、白芥子、麻黄、细辛、甘遂提取物;还有肉桂、延胡索、甘遂、白芥子、细辛、麻黄。
很多人都指出甘遂、细辛、白芥子有毒性,但连有效性研究都没几项做得好,副作用研究就更可怜了。比如生的和炒的在有害性上有什么区别,没有人能说得清。
一些“中医粉”“中医爱好者”面对有毒的质疑,竟辩称“谈毒性不谈剂量就是耍流氓”,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传统医学的发展非常有害,称为“中医爱好贼”也不为过。给小孩用的药,自己研究不到位,说不清什么剂量下毒性如何,怎么好意思如此诡辩呢?真是令人汗颜。
少数有效性研究也提及了不良反应,比如发痒、发红,轻微皮炎、皮疹。
还有的医院干脆承认“2003年开始使用中药贴敷药物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局部刺激及过敏反应多”。该院后来自己改制控哮涂剂,但全国各地恐怕有很多机构仍在使用某些不良反应多的方子。
其实,全国的三伏贴就是这样五花八门。严格来说,不管是有效性还是有害性的检验,都只能证明某一种三伏贴的情况,也难怪会出现过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因为各家机构都在按自己的方子来。
既然现在已经有个别较大规模的研究证明三伏贴有效,但同时又有诸多不良反应的报告,之后一方面应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研究设计,进行高水平的“重复建设”,针对疗效得出定论,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副作用以及替代药材的研究。是否非要在三伏期间用药,也有待研究澄清。
卫健委有必要组织力量,更新、细化标准,对于施加在小孩身上的药物,理应慎之又慎。
《“三伏贴”防治支气管哮喘及对神经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发现三伏贴能调节白介素、干扰素、神经生长因子的水平,未来如果能够充分厘清分子机制,完全可以有替代品。
然而,从前面提到的那么多例子可以看到,目前大多数研究水平较低,即使调整方向,恐怕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群众的需求与期待。
在这些条件未能满足的情况下,显然不宜大肆推广三伏贴,甚至作为“创收”的招牌。从个别靠谱的研究来看,研究人员主要也是针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难治人群。
有些研究直接比较发病次数与时间,有些则列出鉴定三伏贴有效的标准:有的是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1~3次,无效则是7~10次;或2次为痊愈,4次为有效,5次以上为无效。
可见,一年感染2~4次的普通儿童,没有必要用三伏贴,更不要把其作为一种“保健”或“预防感冒”的方式。希望明年不再看到那些刺眼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