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中医常见5种“辩证”治疗法

文 / 辉色金辉点财
2018-06-20 18:49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表现为“鼻流清涕”和鼻塞等。发病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如“肺、脾、肾虚损”;发病外因是“外感风邪”、“外邪侵入鼻窍”。以肺脾气虚和肾阳不足更为多见。

1.寒饮犯肺证

主要证候:阵发性鼻痒、频繁喷嚏、流清涕,凡遇冷风后加重。局部检查可见鼻黏膜淡白或灰暗、水肿;患者常伴“恶风”,易于感冒,可见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紧。

治则:温补肺脏,祛散风寒。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党参,黄芪,自术,防风,辛夷花,苍耳子,细辛,甘草。若汗出恶风,颈项疼痛者,加桂枝,葛根;喘咳痰稀者,可加法半夏,炙麻黄,北杏仁。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2.郁热熏鼻证

主要证候: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局部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暗红或潮红。患者平素有鼻干气热、口苦咽干,并可发生小便黄短不利、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黄,脉象细数。

治则:清宣肺热,散邪适窍。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黄芩,知母,桑白皮,枇杷叶,栀子,升麻,麦冬,百合,辛夷花,地龙干。若喷嚏多者,加蝉蜕,僵蚕,乌梅;头胀痛者,加蔓荆子,自蒺藜。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3.肺气亏虚证

主要证候: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以早、晚更易发病。局部检查可见鼻黏膜色淡、水肿;患者若伴“恶风”,容易感冒,可见面色无华、舌质偏淡、苔薄、脉象缓弱。

治则: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升麻,柴胡,炙甘草,陈皮,生薏苡仁,五味子。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鼻炎时,使用辛夷花,鹅不食草等中药方子可缓解这种情况。

4.脾气亏虚证

主要证候: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并相伴鼻塞、鼻胀。鼻腔局部检查,儿童可见鼻黏膜明显肿胀、苍白或灰暗;成年人可见中鼻甲增生或有息肉样变。病情严重时,患者可相伴出现头昏头重、四肢困倦、胃纳下降;舌质淡胖兼有齿痕压迹、苔白,脉象细缓或沉弱。

治则:益气健脾,祛风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人参,云苓,白术,扁豆,陈皮,山药,莲子肉,砂仁,薏苡仁,石菖蒲,苍耳子,藿香。


5.肾阳亏虚证

主要证候: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严重时喷嚏频作、连连不已、清涕如注;经常自述“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余沥、夜频”等。局部检可见鼻黏膜苍白或紫暗及水肿;舌质淡胖,苔自;脉象沉弱。

治则:温肾壮阳,益气固表。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鹿角霜,山药,熟附子,山茱萸,炙甘草,肉桂。若喷嚏连连,清涕不止者,可加细辛,吴茱萸;咳嗽痰稀气喘者,加蛤蚧,炙麻黄,核桃肉。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