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折磨人,让中医来支招!

文 / 云南中医
2018-05-19 01:30

慢性鼻炎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与合并细菌继发感染、治疗不彻底和反复发作等有关。其主要特点是炎症持续3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间歇期亦不能恢复正常。







慢性鼻炎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鼻塞的特点为间歇性,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并具有交替性,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当转向另一侧卧位时,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鼻塞。后者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易发生慢性咽喉炎,并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症状。本病大抵属于中医学“鼻窒”等范畴。

一、辨证撷菁

慢性鼻炎病程较长,多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病史,以鼻塞为主要症状。鼻塞呈间歇性或交替性。病变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擤出,久病者可有嗅觉减退。韦师常根据其病程、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合参,以详察细辨。本病属本虚标实。病程较短者,多为虚实并重,或实重于虚;病程长,迁延不愈者,多为虚实并重,或虚重于实。鼻黏膜与鼻甲色淡乏泽,面色不华,平素易于感冒,每逢感冒则发作,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质淡,脉沉细弱者,多为肺脾气虚;涕、痰清稀,声音重浊,遇寒尤甚,白天稍减,尤以夜间为甚,苔白,脉浮紧或迟者,多为风寒束肺;涕、痰白浊或黄稠,鼻内灼热感,口干,溲黄便秘,舌边尖红,鼻黏膜与鼻甲色红肿胀,脉数者,多为热邪在肺;头昏沉,口黏,不欲饮水,脘闷,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腻,脉濡或滑者,多为脾湿聚而生痰,壅滞鼻窍;病程日久,鼻黏膜肿胀色黯,鼻甲肥厚,表面凸凹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变,女性经色紫黯,夹有瘀块,舌质青紫或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青紫或紫黑、粗胀或曲张,脉涩,多为邪毒久滞,瘀阻脉络。

二、验案举隅
1
肺脾气虚,湿热壅塞鼻窍案

李某,男,30岁。2012年12月10日初诊。



主诉:持续性鼻塞时轻时重5年,加重2周。



病史:患者5年来时感鼻塞,反复发作,平素易感冒,屡治未效。2周前因不慎受凉而加重。



刻诊:持续性鼻塞,流黄稠涕,鼻内时有灼热感,两眉棱骨胀痛,头昏沉,嗜好辛辣、烟酒,伴纳差,大便干结,3~4日1行,小便短黄,口黏而干,不欲饮水,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淡略黯,边尖红,舌苔白厚腻微黄,脉沉细滑略数。



专科检查:鼻黏膜色红肿胀,下鼻甲黏膜肥厚,表面不平,呈结节状,对血管收缩剂1%麻黄素液不敏感,且下鼻道有黏脓性分泌物。鼻窦CT扫描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慢性肥厚性鼻炎。



中医诊断:鼻窒。证属肺脾气虚,湿热壅塞,鼻窍不利。治当标本兼顾,宜补益脾肺固表与燥湿清热、宣肺通窍法并投。予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升降散加减。



处方: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9g,炒苍术12g,炒苍耳子20g,辛夷花12g,白芷12g,石菖蒲15g,大黄9g,僵蚕12g,姜黄12g,蝉蜕9g,黄芩12g,茯苓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温服。嘱其平时避免辛辣、烟酒之品,慎起居。



二诊:服上方14剂后,鼻塞有所减轻,鼻内灼热感消失,纳食增加,大便转畅,1~2日1行,小便调,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质淡略黯,舌苔白薄腻微黄,脉沉细略滑。因湿热壅滞之象渐解,故上方减升降散、白芷,加薏苡仁30g,冬瓜仁30g,以助化湿浊之力。



三诊:服上方7剂后,鼻塞等症消失。舌体略胖,舌质略淡,舌苔薄白稍腻,脉沉缓。药已中的,故上方减苍耳子,续服10剂善后。随访1年未复发。



按:《景岳全书》云:“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风寒,当以此为辨。”《张氏医通》亦谓:“暴起为寒,久郁成热。”本案鼻窒历时5年之久,其病机关键显然在于肺脾气弱,而湿热壅滞,鼻窍不畅。故投以玉屏风散补脾益肺固表,以治其本。苍耳子散重用炒苍耳子,“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本草备要》),而具祛风宣肺通窍之功。然其有辛温助热之弊,故予以升降散清热泄浊通腑,一升一降,“疏其血气,而令条达”(《素问·至真要大论》)。随证加入石菖蒲、黄芩、茯苓、苍术,以助燥湿清热之功。全方标本兼治,使邪去正复,鼻窍畅而窒自消。

2
肺脾气虚,湿瘀互结鼻窍案

孙某,女,29岁。2013年7月9日初诊。



主诉:鼻塞流涕反复发作7年,加重3周。



病史:7年来时常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反复发作,平时易感冒,3周前因受凉而加重。



刻诊:鼻塞流浊涕,右侧明显,不闻香臭,睡眠时须张口呼吸,面色黯,伴耳鸣重听,倦怠乏力,嗜食肥甘油腻之品,脘闷纳差,便溏,每日2~3次,小便调。经色紫黯,夹有瘀块,舌质黯淡,有瘀点,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腻,脉沉细涩。



专科检查:鼻黏膜肿胀色黯,下鼻甲肥大,表面凸凹不平,呈桑椹样变,以右侧为重,对血管收缩剂1%麻黄素液不敏感,且下鼻道有黏液性分泌物。鼻窦CT扫描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慢性肥厚性鼻炎。



中医诊断鼻窒。证属肺脾气虚,湿瘀互结,鼻窍不利。治当标本兼顾,宜补脾益肺固表与燥湿化瘀、宣肺通窍法并投。予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当归芍药散加减。



处方: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9g,炒苍术12g,炒苍耳子20g,辛夷花12g,石菖蒲15g,当归20g,白芍15g,川芎15g,茯苓15g,泽泻12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温服。嘱其平时慎起居,戒肥甘油腻之饮食,避免劳累。



二诊:服上方7剂后,鼻塞流浊涕有所减轻,食欲转佳,大便成形,每日1~2次,脉舌象同前。予原方再投。



三诊:服上方10剂后,鼻塞等诸症消失,舌质略黯淡,舌体正常,舌苔薄白略腻,脉沉细。药已中的,故上方炒苍耳子减至9g,辛夷花减至6g,继续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血证论》云:“鼻为肺窍……以司呼吸,乃清虚之道,与天地相通之门户,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喘,宜出气不宜出血者也。”本案患者长期喜食肥甘油腻之品,脾失健运,以致脾肺气虚,湿浊内蕴之患,久而浊瘀郁滞,鼻窍不利。显然本虚标实已成因果之势,以致衍为痼疾。故予以黄芪、炒白术、防风益气固表,以培其本;炒苍耳子、辛夷花、石菖蒲宣肺、醒脾通窍;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炒白术、炒苍术、泽泻化瘀通络、祛浊利水;炙甘草健脾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治,俾肺脾之气得复,湿化瘀散,鼻窍畅而诸症愈。

3
肺脾阳虚,寒湿壅滞鼻窍案

王某,男,24岁。2012年11月10日初诊。



主诉:两侧间歇性、交替性鼻塞,伴时流清涕6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6年来鼻塞呈两侧间歇性、交替性发作,时流清涕,屡治未愈,时发时止,夏轻冬重,平素易于感冒,嗜食生冷油腻之品,每逢感冒则发作。1周前因工作劳累受凉而加重。



刻诊:两侧间歇性、交替性鼻塞,时流清涕,遇寒尤甚,白天稍减,尤以夜间为甚,伴畏寒,常自汗出,声音重浊,咳嗽,痰白清稀,耳闷,头微痛,面色不华,纳差,倦怠乏力,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腻,脉沉细弱稍迟。



专科检查:双下鼻甲黏膜色淡黯而肿胀,对血管收缩剂1%麻黄素液敏感,下鼻道有清涕潴留。鼻窦CT扫描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慢性单纯性鼻炎。



中医诊断:鼻窒。证属肺脾阳虚,营卫不和,寒湿壅滞,鼻窍不利。治当标本兼顾,宜温补脾肺,调和营卫,温化寒湿。予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苍耳子散、平胃散加减。



处方:制附子(先煎)12g,桂枝12g,白芍12g,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9g,炒苍耳子20g,辛夷花12g,细辛9g,炒苍术15g,厚朴12g,陈皮12g,炒杏仁9g,生姜6片,大枣6枚,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温服。嘱其平时慎起居,戒生冷油腻之饮食,避免劳累。



二诊服上方10剂后,鼻塞、流清涕明显减轻,畏寒,常自汗出亦有所好转,脉象、舌象同前。效不更方,原方再投。



三诊:服上方7剂后,鼻塞、流清涕等症消失。舌质略淡,舌体正常,舌苔薄白略腻,脉沉细。药已中的,故上方减细辛、炒苍耳子,继服10剂善后,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案患者平素喜食生冷油腻之品,久致肺脾气虚,寒湿壅滞,鼻窍不利,而病情迁延难愈。此即明·薛己注《明医杂著》所云:“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升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故投桂枝加附子汤,以温补脾肺,调和营卫;玉屏风散“散中寓补,补内兼疏”,补脾益肺固表以扶正治本;苍耳子散散风宣肺通窍;平胃散燥湿健脾;配炒杏仁宣中有降,调畅肺气;细辛疏风散寒,宣肺通窍。诸药合用,曲尽配伍之妙,切中病机,标本兼治,而顽疾渐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