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颈椎曲度变直(附专业康复方案)
如果你有过颈椎问题,说到颈曲变直,你一定不会陌生。因为那天你因为颈椎不舒服去看医生,医生让你拍了一个X光片,大多数人的影像学报告上都写着同样一句话:颈椎曲度变直。
面对着报告单上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字句,他们或是惊恐,或是困惑:什么是颈椎曲度?颈椎曲度又有怎样的作用?怎样维护我们的颈椎曲度?
什么是颈椎曲度变直?
正常的颈椎是一个「C」型结构,颈椎有一个向前凸起,这是它的力学结构基础。这个「C」型的生理弧线保证了颈椎高度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这也是人体生理和功能的需要。
也正是由于这个生理弧度的存在,使得组成颈椎的7块小骨头能够承担整个头颅的重量,并完成各种动作。颈椎曲度是由于颈4至颈5椎间盘前厚后薄形成的,这也是人体生理结构的需要,同时不会让颈椎间盘突出。
但是,当由于各种原因颈椎曲度变直甚至颈椎反弓时,这个完美的弧形就不存在了。
此时,颈椎不再拥有承受头颅重量的能力,不再能够缓冲压力,不再拥有颈4、颈5椎间盘前厚后薄的结构等,从而颈椎会发生退行性改变、颈间盘突出,造成疼痛、头晕、麻木等。
颈椎曲度变直的原因
我们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男性约为15~22°,女性约为15~25°,平均20°。
前凸的颈椎正像一张完美的弓形,而维持颈椎曲度的肌肉、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就像是拉紧的弓弦。这些结构的共同作用,维持了颈椎力学结构的稳定和神经管道的通畅。
当我们平视时,头颅的重心正好落在身体正中。而当我们长期伏案低头时,重心前移,力矩拉长,从而造成了软组织的疲劳,引起疼痛与不适。
久而久之,就如长期拉伸的皮筋一样,最终失去弹性,丧失了维持颈椎正常曲度的能力。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颈椎退变。
颈椎退变进一步的加重,则可导致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韧带肥厚等,从而对脊髓、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造成挤压,造成肢体麻木、感觉活动功能异常等各类临床症状。
据研究,当我们平视前方时,我们颈椎所承受的负荷大约为5kg,而当我们以低头60°的姿势看手机时,颈椎所承受的负荷甚至可达到27kg。
27kg,这比我们举重比赛常用的最重的红色杠铃片还要再重2kg。按照以上的人均手机使用数据,合以目前我国的平均寿命计,约有985万分钟的时间在低头玩手机中度过。再算上工作、阅读等其他时间,相当于我们戴着一片杠铃一般的枷锁度过20~30年的有期徒刑。
颈椎曲度变直的危害
颈曲变直是颈椎已经出现问题的征兆,同时颈曲变直是一个结果,形成这个结果是有一个过程和很多因素的。
当颈椎曲度变直发生后,一系列的情况也同时发生了改变,比如我们的关节、肌肉、韧带、筋膜、血液等,这些的改变会让我们颈椎终于不堪重负,出现更多新的问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颈曲变直会成为各种颈椎病如韧带增生、钙化、颈椎间盘突出、椎动脉狭窄等的结构和病理基础。
1、颈椎曲度变直伴随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改变,你会觉得肩颈僵硬、紧张。时间久了会造成肩颈疼痛、不适。
2、颈曲变直会使椎动脉受压,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容易疲劳、头晕头痛。
3、颈曲变直和肌肉的改变还会压迫到相关神经,使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等。
4、颈曲变直是其他各种颈椎病的结构和生理基础,会大大增加韧带增生、钙化、骨质增生、颈间盘突出的风险等等。
自我康复训练
作为一种慢性退变性病理改变,颈椎曲度变直的预防和治疗并重。
首先,就是姿势。
无论在工作还是娱乐中,我们都有尽量保持身体正直,目视前方。良好的姿态对于良好颈椎曲度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台式电脑的屏幕可以适当调高,笔记本电脑可以尝试借助电脑支架,通过这种方式,使我们的能够平视,保持颈椎处在其正常的生理姿态。
「葛优躺」当然是要避免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在躺卧的姿态下进行阅读、玩手机或看电视。因为这样即使是躺着,我们仍旧处在一个低头屈曲的体式,无形之中仍旧可以对颈椎造成持续的伤害。
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我们每天大概8个小时颈椎是在枕头上度过,所以一定要舒适正确。
正常高度的枕头是我们一侧耳垂到同侧肩膀外缘的高度,枕头不宜太软,在枕上后 ,颈椎能够保持良好的弧度。
其次,就是运动。
在颈痛初期,除却手术与药物治疗,所有的保守治疗措施中,锻炼对于颈痛治疗效果的证据是最为确切的。
合理适度的锻炼,不仅可以增强肌肉的强度和柔韧性,同时可以促进内啡肽分泌,帮助我们更好的睡眠,这些对颈椎的健康都很有帮助的。
1、拉伸左右两侧的斜方肌
单手压头偏向一侧,保持一定时间后放松。
2、拉伸胸锁乳突肌
保持脖子延长,头往一侧,耳朵找肩膀,肩膀下沉。
脖子往一侧转动,下巴稍微抬高,分离胸锁乳突肌;想加强拉伸,可以用手去帮忙转动。
双手扶髋,脊柱延展,脖子向后延展;保持脖子后侧有力,不要塌陷。
3、颈椎伸展肌群练习
双手交叉,紧贴颈后,用力顶头颈,头颈向后用力,抵抗五次。
4、菱形肌及斜方肌中束下束练习
徒手下拉:改善斜方肌下束和菱形肌力量,10次/四组;
肩胛骨内收;改善斜方肌下束和菱形肌力量,10次/四组;
弹力带下拉:改善斜方肌下束和菱形肌力量,10次/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