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走在颈椎内的动脉,头晕它有责任!

文 / 健康生长
2021-01-14 19:28

头晕,是现年代常见病,特别是中老年人反复头晕、行走不稳,椎动脉有重要的职责。

下面我们就谈谈椎动脉的解剖和椎动脉引发小脑、脑干供血不足产生头晕、头昏、行走不稳,乃至突发昏迷那些事!

随着磁共振技术和介入技术的发展,脑和脑血管病的诊断得以全新的影像技术,使得脑和脑血管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改变呈现得越加直观,临床应用是受益最大的。从以往CT影像病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发病后定位诊断,已发展成为根据血管的改变预测梗死部位和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出现。

脑血管形态学

椎动脉形态学的改变,能被MRA在某种程度上良好地显现,但还是远远不足。

脑血管的形态改变不仅是烟雾病和动静脉畸形,血管发育异常狭窄、扭曲,形成直角、锐角、横位、硬化后压迫,都是柔软富有弹性血管异常的病理形态。应用这些于临床,是提高临床综合诊治能力的方法。

CTA的发明和应用,客观地、无创伤的显示活体j解剖

64排或256排、640排CTA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血管的解剖三维立体图像。从某种程度上讲,CTA的应用给介入造影技术带来了威胁,当然并不会影响到介入技术的血管内治疗。但是,CTA的应用毕竟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血管检查方法,是目前人们利用无创CT技术,直接显示活体真实三维解剖图像的最先进手段。

先谈谈椎动脉的发育和解剖

【发育】

胚胎5周时,颈节间7支胚胎动脉丛状吻合发育成椎动脉。胚胎6周后,第7颈节间动脉膨大并成为最终的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起自膨大的第7颈节间动脉并供血给纵神经动脉的尾端。

【解剖】

椎动脉全程可分为4段。

V1段(骨外段),自锁骨下动脉起始至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

V2段(椎体段),穿过C6至C1横突孔的部分。

V3段(枕段),由C1横突孔至环枕后膜。

V4段(颅内段),穿过枕后膜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合并成基底动脉。

1. V1段

椎动脉可起自锁骨下动脉的上方(47%)、腹侧、尾侧或背侧(53%)。椎动脉(骨外)段走向后上进入第6颈椎的横突孔。

2. V2段

V2(锥体)段垂直上升,通过C6至C3的横突孔,并呈倒“L”字通过C2。先上行再转向外出枢椎,再转而向上通过C1横突孔。

3. V3段

V3段开始作为椎动脉走出V1,并止于穿破硬膜处。在走出C1横突孔后,每一侧椎动脉围绕寰枕关节陡然向后内弯曲。这样就沿寰椎后环产生一条明显的沟,然后V3段急剧转向前上方穿破硬膜,经枕骨大孔而入颅。

4. V4段

硬膜内V4段先向前走经过枕骨大孔,然后在斜坡下部走向内上,在桥脑与延髓交界处或其附近两侧椎动脉合并形成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入颅后在延髓腹外侧,以与延髓左右基本对称的位置行于延髓池内,血管形态光滑无扭曲,血管走行流畅无直角或锐角。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走行构成“人”字架于脑干周围池中。

【椎动脉分支】

颈支(脊髓支、肌支)。

脊髓前动脉。

脊髓后动脉。

脑膜支(脑膜前动脉、脑膜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中最大的、最重要的,并且是变化最多的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自椎动脉颅内段(V4段)发出者占77%~93%,自颅外段(V3段)发出者占18%。小脑后下动脉起自延髓前外侧,靠近下橄榄体,走向位于舌咽、迷走及副神经根之间。小脑后下动脉的主干在解剖学上形成明显的两个袢,即发出后先向后向下行走,在延髓池内绕过橄榄体下端后反折成袢,沿延髓背外侧缘上行至小脑扁桃体上端,随即再次成袢在小脑扁桃体沟内向下转行,走行似“И”字形。

小脑后下动脉分出穿动脉、脉络膜动脉、皮质动脉,以及许多小穿支供血给外侧延髓。在颅袢处小脑后下动脉也发出至第4脑室脉络丛及扁桃体的小支,小脑后下动脉最后分成延髓下动脉及小脑半球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