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还敢继续吃么?

文 / 家庭医学一点号
2021-04-11 10:14

数据显示,“槟榔成品在国内的消费人口已超过6000万人,销量每年20%增长速度。”与此对应的是,口腔癌患者的增长。

据统计,在中国有超过6000万人在津津有味地食用一种致癌物——槟榔,有数据表明60%的口腔癌患者与嚼槟榔有关,而经常咀嚼加入烟草的槟榔,更是可以导致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等疾病的发生。槟榔为何会致癌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槟榔中的粗纤维容易摩擦口腔黏膜,造成黏膜反复创伤,形成局部慢性损伤,进而导致癌变;第二,槟榔中含有的大量生物碱,会促进上皮细胞凋亡,并且与槟榔一同咀嚼的荖花和石灰也有一定的基因毒性,进而导致癌变;第三,与烟草共同食用更易促进癌症的发生。

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就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即确定对人体有致癌性的物质。

虽然写着是致癌物,但是早期记录可查,槟榔最早是用来治病的。

中医记载,槟榔的功效是“驱虫、消积、下气、行水。属驱虫药。”槟榔碱是槟榔的主要保健和药理活性成分,可以杀虫、消积。尤其是对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蛔虫中毒。

同时,它还可以使得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以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及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

咀嚼槟榔可以给人带来快感,让人产生依赖。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咀嚼槟榔的行列中来。槟榔经过口腔咀嚼后,会形成化合物亚硝基,这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另外,因为咀嚼造成的长期物理刺激也是引起癌变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因嚼槟榔而罹患口腔癌患者的数量每年还在快速增加。

槟榔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口腔癌作为最恶劣的后果,患者人数不多,但另一种由槟榔引起的口腔慢性病变“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则十分普遍。

大量的医学文献都将咀嚼槟榔列为引起黏膜下纤维病变的主要原因。口腔纤维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味觉减退,吃什么都没有味道,然后就开始恶性循环,越是没有味道,就越想嚼槟榔,越是嚼槟榔,就无穷尽也,直至引来癌症。

多年来,尽管关于槟榔巨大危害的研究和调查不断发表,仍未能阻止槟榔业的发展势头。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了停下疯狂的槟榔种植,早在1990年代起台湾就以“三不”(不鼓励、不辅导、不禁止)政策冷眼对待。近年又祭出“槟榔废园”运动,鼓励农民转作其他作物,除了每公顷补助15万新台币外,指定作物还补助5万新台币的种苗费,希望提高农民意愿。

然而,收效甚微。

槟榔虽不利健康,但毕竟它不是违法作物,相较其他果树,槟榔的种植过程几乎完全不须特别照顾,加上在收益上,又是种植者的强力收益来源,然后虽说槟榔上瘾,但是确实不是毒品,也许槟榔也是凭借其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有生存空间吧。

除槟榔外,烟草、甲醛、亚硝酸盐(加工肉制品、隔夜菜、腌制食品、火锅汤等是其主要来源)、 黄曲霉素(发霉的花生、变质的米饭、发苦的坚果等是其主要来源)、苯并芘(高温油炸食品、炒菜油烟、烤肉、汽车尾气是其主要来源)等常见物质也是一级致癌物。不说别的,同样作为一级致癌物的烟草不也没有被禁止吗?

大多数时候,癌症是一种生活习惯病。槟榔虽是一级致癌物,但偶尔吃,吃一次两次,并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但是如果将吃槟榔变成一种生活习惯,长期吃,大量吃,那么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就会大大上升了。归根结底,不是槟榔可怕,而是坏习惯可怕。